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教育首页 > 新闻现场

行走中的课堂!武汉轻工大学研学活动助力文化遗产“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5日08:04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 通讯员魏子睿、李继鹏、李玲玲)体验制作麦秆画、考察泥人王村泥塑、参观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探访平和打包厂旧址……近日,正值酷暑,武汉轻工大学管理学院2020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学活动。

活动过程中,研学团队一行先后参观考察了仙桃市三伏潭麦秆画、武汉黄陂李家集泥人王村泥塑、武汉市博物馆、盘龙城大遗址、武汉高龙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平和打包厂旧址等,通过深入访谈地方政府、园区负责人和传承人,了解各个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与瓶颈问题,并针对具体文化项目,开展了系列现场沉浸式教学和深入交流探讨。

轻工1.png.png

麦秆画传承人向同学们介绍麦秆画。学校供图

在仙桃市三伏潭镇,麦秆画传承人、70多岁的邓友谱老先生带领团队参观了麦秆画非遗工作室,向大家介绍了麦秆画的历史和制作技艺。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技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它利用天然麦秆,表现天地风雨、花鸟虫鱼、人物风景等题材。”邓友谱说,与普通绘画不同的是,麦秆画主要以烙铁代替画笔进行艺术创作。将麦秆剖开、整齐划一地粘贴在硬纸板上,勾勒出欲绘制图案的形状轮廓、用刻刀刻下来,最后用烙铁碳化麦秆,使其呈现不同的颜色、形成不同的图案。因为烙铁难以掌握,对创作者的耐心、毅力和审美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创作过程漫长而艰辛。

轻工2.png.png

同学们听取黄陂泥人王村泥塑的情况讲解。学校供图

在观展的过程中,同学们被墙上的《清明上河图》麦秆画深深震撼。这幅画作耗时3个多月,无论是人物的着装、神态、动作,还是房屋、桥梁、船等的细节构造,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再现了原画作的精髓,生动展现出创作者的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

为了让大家切身感受麦秆画的魅力,在非遗传承人的示范下,同学们开始创作各自的麦秆画作品。作为初尝者,大家都选了自认为最简单、容易上手的卡通人物、花朵等图案进行制作。“剪、刮、贴、画、熨”,看似简单,做起来却颇费周折。历经近5个小时,同学们才陆续完成自己的作品。“拿烙铁烙的时候太难了,稍微没控制好手法,太轻或太重,作品就废了。”“制作过程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更深刻认识到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同学们感触良多。

轻工3.png.png

同学们与非遗传承人研讨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校供图

在武汉黄陂李家集泥人王村,研学团队了解了黄陂泥塑的历史起源、发展现状和生存困境;在“武汉城市之根”——盘龙城遗址,师生们体味了南方独特的商代青铜文化,感受到历史上盘龙城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完备的城邑形态和功能;在武汉高龙城,同学们聆听了高龙博物馆馆长陈满祥对中国“龙文化”以及高龙的历史传说与民间习俗的形象介绍;在平和打包厂旧址,大家体验到了传统工业遗址与现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欣欣向荣景象......

交流研讨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对于泥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认为首要的是做好保护传承,其次才是发展创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曾祥淇说。龚悦则表示,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比如可以结合麦秆画制作相关文创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助力文化遗产‘热’起来,一方面要激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承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将非遗元素融入文旅产业,加强新媒体的矩阵传播。”陈舫幼认为。

课题指导教师陶丽萍教授表示,此次研学旨在让同学们在深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要求,把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以青年之力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下一步,研学团队将发挥专业优势,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完成调研报告、研发文创产品、策划文旅融合项目,多角度、多方面、深层次赋能当地文化与经济发展活力。”

【责任编辑:唐天琪】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