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齐一璇、许文秀 通讯员吴晓雪、杨姝 )4月18日,武汉商学院经济学院大三学生向飞璇正在团队的创业店铺里清理货品,为下一场直播做准备。向飞璇手中,一块颜色明亮、纹路饱满的布料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是恩施的西兰卡普,以前只能‘深埋’在大山里,在我们的努力下,现在它已经‘装’上翅膀,飞出大山。”
向飞璇提到的西兰卡普,是一种恩施土家织锦,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成为土家族先人代替文字记录生活变迁的图案语言。
西兰卡普纹样。学校供图
向飞璇是土生土长的恩施建始人,在向飞璇的印象里,家乡海拔高、湿气重、交通不便,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下的老年人以采茶和耕地为主,收入单薄,西兰卡普只有上了年纪的阿妈会制作。上大学后,向飞璇从恩施来到武汉,萌生了想让西兰卡普走出大山的想法。
西兰卡普制作的坐垫。学校供图
2022年9月,向飞璇的同学张灿准备以“非遗”为主题向学校申请创新创业项目。向飞璇得知后,向张灿提出将西兰卡普作为项目主要产品。两人一拍即合,成立“数传智绣”团队,共有15名成员,并与武汉大学、三峡大学、河北地质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开展非遗产学研合作。
团队成员历时八个月打磨,利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模式,以土家族织锦技艺为核心,将西兰卡普与数字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其传承与发展。该项目智能生成非遗数字人,可针对不同年龄群体进行24小时平台直播带货。
数字人直播室。学校供图
“这种方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客户点进我们的直播间,可以通过非遗数字人来看到西兰卡普的展示。”张灿介绍,通过线上平台亚马逊、淘宝以及微店等平台进行销售西兰卡普手工艺品,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创业的平台,打通了西兰卡普的销售渠道,让更多人获得就业机会,同时也推动了西兰卡普非遗文化的传承。
回望项目运营的过程,团队利用寒暑假扎根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二官寨村、高拱桥村。团队成员刘嘉薇分享说:“起初没有村民相信用一块布就能赚钱,大家都很怀疑。”张灿和团队成员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在村支书的陪同下做村民工作。
2023年1月18日,“数传智绣”团队在高拱桥村开了首场直播,开播仅十分钟,第一块西兰卡普制作的手提袋被河南信阳一位买家购买,陆陆续续,江苏盐城、湖北宜昌、广东中山……全国各地的客户纷纷在直播间下单,在场的村民看到销售出去的西兰卡普,怀疑转为信任。
后期,团队成员和企业一起帮助村民开发土家智能织布机,带动当地就业,在宣恩县建立了全国首个西兰卡普非遗实践基地。
村民走进恩施当地小学推广非遗文化。学校供图
高拱桥村的刘阿妈一家便是首批试点成功的家庭。刘阿妈一家四口,自己在家务农,丈夫外出打工。试点前,刘阿妈家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采茶叶和种地,年收入不到四万,需要供两个孩子读书。
在了解到项目之后,刘阿妈积极参与试点运行工作,靠着卖西兰卡普的手工艺品,家庭收入超过10万元。现在,加入西兰卡普销售的家庭,年均收入较以前提升了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
团队成员和刘阿妈一家的合影。学校供图
西兰卡普制作的小鸟香囊。学校供图
张灿说,目前,团队成员正在非遗传承者指导下参与非遗二创设计,通过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对非遗文化进行艺术再创造,打通文化与资源之间的壁垒。团队目前将逐步扩大范围,现将目光投向湖北省咸宁市非遗文化油纸伞和木雕。
未来,该团队将继续着眼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耕“数字人”直播带货,扩大直播平台,推动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和非遗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合影。学校供图
当地村民在手工编织西兰卡普。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