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齐一璇、许文秀 通讯员王科然、陈代佳)“代表创造和智慧的传统非遗技艺可以赋予手工制品更多的情感、温度和活力,同时让同学们在交流学习中收获‘happy’时光。”近日,谈及“石榴籽”非遗国风手工设计工作坊的成立初衷,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丁颖老师感受颇深。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9年9月,“石榴籽”非遗国风手工设计工作坊正式成立。该工作坊秉承“巧借创新活水,为非遗文化赋能”理念,围绕传统皮具手工艺、非遗绒花技艺、国风设计三个方面,对传统非遗手工制作进行创新,赋予非遗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线上线下“以赛促学” 工作坊初见成效
工作坊成立后,主要采取“一工序一视频一操作步骤”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非遗传统技艺。线上教学主要以《哈“皮”时光(手工皮具制作)》课堂为理论支持。该课程于2019年开设,主要面向在校手工爱好者传授基础皮具制作工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2023年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
工作坊成员也大多来自《哈“皮”时光(手工皮具制作)》课堂,对传统非遗技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基础。来自美术学院2022级研究生胡玉蝶是课堂的学生之一,通过线上课程学习她系统地掌握了皮具制作知识,却在线下实操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由于初期技艺不太娴熟,在操作中常出现单一作品使用过多物料的情况,而且皮具和绒花制作步骤一环套一环,若有一步出现差错,都需要从头开始。”如今她的实操技艺愈加熟练,成品效果也就越来越好。
随着工作坊成员人数不断增加,丁老师坚持“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堂”的理念,积极指导成员参加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工作坊内逐渐形成了“以赛促学”的合作模式。工作坊成员负责项目“乐成经典,所向‘皮’靡”,通过结合琵琶、园鼓、编钟等民族乐器元素,设计出皮质门禁卡套、手提包、发卡等生活饰品,一改传统皮具造型。“石染造物”项目将布依族、苗族扎染、蜡染等手工艺与手工皮具制作相结合,并采用镂刻、粘合手法将当地建筑风景、特色民族花纹设计为图案符号,嵌入耳饰、手机壳等皮制品外观,用新的形式与内涵增添艺术设计的深度和张力。到2024年,该工作坊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
湖北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节展区现场。学校供图
“四位一体” 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
“传统皮具制作和绒花制作难就难在需要足够的耐心。”丁老师表示,皮具及绒花制作步骤繁多,传统皮具制作主要以天然皮革为原材料,主要通过选皮糅制、打版、裁皮缝制、边缘处理、五金安装等步骤实现成品制作。绒花制作主要以蚕丝和铜丝作为原材料,经理线、刷绒、勾线、剪绒条、搓绒条、滚绒、打尖、传花、烫绒、成花十个工序,做出各种花型。
绒花制作。学校供图
为激发学生艺术创造力和感知力,工作坊采取“实地调研、观摩学习、分享交流、实践磨砺”四位一体的研修途径。工作室的师生们前往云南省丽江束河古镇、贵州省惠水县等地深入观摩皮具、扎染等传统手工艺制作,鼓励学生将民族纹样、传统色彩、十二生肖、掐丝等传统非遗元素和烫金等现代工艺技术融入艺术设计,不断突破传统工艺,使非遗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魅力。
工作坊还以桃花、月季、菊花等花卉为载体设计了胸针、领带夹等国风产品。“这是我最近比较钟情的绒花饰品。”美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王思燕正在介绍她的手工作品,“细腻的石榴花犹如一件艺术品,佩戴上它不仅能为整体造型增色不少,以石榴花卉为载体,还象征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各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