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齐一璇 通讯员通讯员周怡心、刘彬岑、向婷)“我从16岁跟随母亲开始学习织布,到现在已有四十多年的织布经验。”7月10日,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织就未来”实践团走进红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对话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大布传承人黄珍兰和市级传承人武汉纺织大学08级校友陶文成,传承纺织非遗技艺,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黄珍兰今年63岁,家中四代都是红安大布传承人。黄珍兰自16岁跟随母亲学习织布,现已有四十多年的织布经验。“这四十年间,红安大布的发展与传承遇到了数不清的困难和挑战,其中最棘手的当属传承人的寻找。”黄珍兰有感而发。
黄珍兰的心愿是儿子陶文成能继承这项传统技艺。但期初,陶文成迈不过心中“男做女活”的那道坎,认为“织大布是想象中普普通通做床单”。于是,从武汉纺织大学机械专业毕业后,他进入企业上班。2010年,黄珍兰携老织布机及合作社产品亮相上海世博会,令人眼前一亮,也让陶文成重新认识红安大布这项非遗传承的魅力与价值。
2015年,在一通与儿子的电话里黄珍兰说道:“红安大布的传承到了关键时期,非遗传承需要你们夫妻做‘带头兵’。这门手艺不能失传。”再三思索后,陶文成毅然辞去液压设计师的工作,投身纺织非遗文化红安大布的传承事业。
“刚开始学织布,我就选择了较为复杂的四个踏板的织机。我坚信自己不比别人差,男性织布同样能织出精彩。”陶文成坚定地说道。在不断地摸索与练习中,他逐渐掌握了织布的技巧,织布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游客们一致的认可与好评。
一次偶然机会,陶文成在新媒体平台看到游客拍摄自己织布的视频点赞量高达30万,便萌生了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纺织非遗文化红安大布的想法。陶文成创办织绣文化传播公司,从2020年开始发布手织老粗布织造工艺的科普视频,同时开通直播,获得了不错的关注量和浏览量。网络平台提高了红安大布的知名度,也为红安大布的销售打开了更广阔的门路。
“我的妻子在传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及妻子,陶文成眼里满是笑意。2013年结婚后,他的妻子舍弃了城市里优渥的生活,回到红安县,继承大布传承事业。她的织布技艺日益精湛,成为红安大布县级传承人。陶文成一家在2022年荣获了全国“最美家庭”称号。这份荣誉是对他们家庭和谐、传承坚守的最好证明。如今,他们的儿子也拥有了父亲制作的“迷你”织布机,传承的火种在这个家庭中延续。
陶文成热情地邀请实践团学弟学妹们在织布机前体验红安大布的制作过程,身临其境感受红安大布的非遗魅力。他一边向学弟学妹们介绍织布机的结构和运行原理,一边展示自己制作的改良版织布机,让大家感受织布的魅力。他通俗易懂地讲述了“梭子应该如何穿过纱线”“如何控制好绳框力度”“如何找到踏板的规律”等,这些在织布中常见的问题。
“扯线,转动织线机子……看似简单的操作,却需要长久经验的积累才能做好。”黄珍兰讲授纺线的操作。
“只有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红安大布这一非遗技艺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陶文成介绍,红安大布传承之家将继续坚守初心,在传承红安大布的道路上笃定前行,让这一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通过体验红安大布纺线和织布过程,我感悟到了黄珍兰母子在传承非遗文化过程中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秉持工匠精神,不断追求卓越,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贡献力量。”实践团成员李金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