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许文秀、唐天琪 通讯员邱爽、马俊凯、孙敬龙)“我们要将殷殷嘱托转化为对标看齐的政治自觉、转化为守水护水的行动自觉,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丹江口库区的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湖北医药学院党委书记郑丹凤如是说。
湖北医药学院地处湖北十堰,“做好‘守井人’、当好‘排头兵’”义不容辞。
湖北医药学院绿色园林式校园。学校供图
湖北医药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库区植树护绿行动。学校供图
守水护水 就是守护好我们的家园
“南水北调,堰水情长。”在这片承载着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命脉的核心水源地上,守水护水不仅是一项庄严的使命,更是世代相传的信仰与责任的重托。
十年来,湖北医药学院作为水源地高校,培育出“堰水长流”“水润绿途”“追江溯源”志愿服务队,赴丹江口开展“饮水思源,守水护水”思政实践活动,在丹江口库区沿岸及上游河道开展“库区面源污染防控在行动”“践行两山理论、守护美好环境”“守护源头绿水、共建美丽世界”等主题宣传及实践活动,年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
2016年7月,湖北医药学院青年博士张垚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环境方向教学、科研工作,带领青年学生志愿者开展守水护水公益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及社区小志愿者开展巡河净滩活动,通过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倡导持续公益、随手公益。目前,该工作室有常驻志愿者500余名,已有12名成员获聘“湖北省青年环境友好使者”。
将学术论文写在库区水安全保护的路上
环境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学校注重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十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居民环境素养持续提升,共同守护好水生态安全。
学校组织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等领域的博士、教授围绕丹江口水库的营养状况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新污染物现状及毒理、环境与人群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开展了大量野外及实验室工作。目前,研究团队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厅局级以上项目7项。
聚焦十堰市建设国家战略水源与安全保障区,学校统筹谋划建设南水北调水源区环境与健康、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规划应对极端情况下水资源的污染防治问题;组织专题调研,就小流域综合治理、深化水利体制改革、设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丹江口水库保护区积极建言献策,提升水利管理与服务能力,夯实水安全制度保障,为打造国家水安全保障基地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好水 是金子就要让它闪闪发光
协同做好“水文章”,持续加强水资源利用科研与研发,积极开发水产品,提升“中国好水”品牌价值......
学校联合企业成立湖北省环境与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南水北调水源区(含神农架)生物资源样本库建设、库区环境与健康研究、中草药现代化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大健康与功能性产品研究与开发等方向,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此外,学校还组织水源区动植物资源收集、整理与保护,生物遗传资源性状数据的补充完善,濒危、珍稀动植物资源遗传资源标准化整理与数字化,为水源地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及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学校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联合、吸引、聚集一批研发机构、科研项目和领军人才,进一步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高端人才科技创新优势,加强水质监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节能节水、水能开发、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等关键技术和理论研究,结合库区和核心水源区生态保护的实际需求,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并积极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引领支撑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切实维护鄂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和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不忘库区群众的牺牲和奉献
在十堰市“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格局中,湖北医药学院主动谋篇布局,担当作为,引领和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库区人民增收致富、健康幸福保驾护航。
学校主导制订《中药材连翘生产技术规程》湖北省地方标准和4个市级中药材地方标准、主持编制《十堰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0)》,成立武当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开展中药材品质、安全、污染物、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指标,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此外,学校解决了虎杖的种植和活性成分白藜芦醇提取工艺优化难题,合作企业在项目的支持下节约研发、生产等各类成本近20%,销售额累计达1.7177亿元,最大利润增幅达173.91%,辐射带动了房县53个村、6000余农户从事虎杖种植,提高区域性中药材种植、开发的技术竞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湖北医药学院真心实意做好丹江口六里坪镇蒿口村和竹溪县河镇县河村对口帮扶,组织博士团队开展武当道墨养生研究,助力康养产业发展;充分考虑蒿口资源禀赋,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为蒿口村编制了村庄规划,并且每年投入30万元重点支持农旅项目。如今,蒿口村“小蚂蚁农庄”成为十堰市近郊游热点。2023年蒿口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024年入选省级支持共同缔造美丽移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