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许文秀 通讯员张婷婷)武汉市江岸区模范路小学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实现融合育人,坚持以学生为成长、全面发展为中心,不断完善五育融合背景下的生命教育课程。
搭建劳动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劳动素养提升
学校落实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在历年积累的基础上,认真收集整理资料,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努力开发了体现“生命教育”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起设置,纳入正式课程计划,课时安排合理,教室配置到位,任课教师配备适切,全方位地融合与实施 “生命教育”,真正使“生命教育”落到实处,使课程与教学绽放出“生命教育”的流光溢彩。
学校依据《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实践指导2022版劳动》《武汉市江岸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江岸区教育局总体部署,出台了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模范路小学家庭、学校、社会“三体融合”劳动教育构架》,涵盖学校、家庭、社会具体教育内容,使学校劳动教育具有指导性。 此外,学校还开设多样化特色课程和社团活动,融合劳动教育要求,从动手、动脑、实践、创新的多维角度进行课程开发,开设科技制作、传统文化、创意劳动、生态环保等课程,鼓励动手操作,强调学以致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多样态实施模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提倡让“五育融合”课程突破教材、走出教室、涌向广阔的生活世界,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联结,用多形态模式实现课程落地。
首先是“大思政”课程体系。小民警活动是模范路小学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三十三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开展小民警校内外实践活动。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当一名小民警成为了他们美好的向往。学校设立小民警校园志愿服务岗,面向全体少先队员招募志愿者;利用社区和社会资源优势,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实地体验交通指挥等工作;依托教育基地、社会公益课堂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红领巾寻访”“模拟法庭”等公益教育系列活动;走进江岸历史文化场馆、公共文化设施等文化教育活动阵地,引领指导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寻访考察、阅读资料、课题调研等多种劳动教育形式,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课堂里汲取营养,在社会劳动中不懈学习。
其次是课后服务特色课程体系。学校坚持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课后特色拓展课程,这些课程丰富多样、寓教于乐,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和《国学礼仪》课程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学生们在体验传统技艺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文化熏陶,不断植根壮大文化自信。《人工智能》和《科技创客》课程则侧重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未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体适能课程因地制宜,通过个人竞技和小组对抗,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身体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同时也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美育艺术的培养专注于学生的表达与口才的训练,通过欣赏名家作品、学习基础技法、参与创作实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创意劳动》课程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培养自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多元化、高质量的课程不仅积极响应了“五育并举”的号召,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课程活动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进了友谊、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了贡献。
下一步,模范路小学将继续把“五育”融合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进一步升级课程评价体系,增加考查学生发展的维度和层次性,为规范教育教学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