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 通讯员邱杨)从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返回武汉几天了,44岁的中南民族大学教授陈素依旧久久不能平静。这是陈素教授第二次进藏。与上一次一样,她肩负着摸清西藏高海拔、寒冷地区常见疾病诊疗情况的重任。
陈素教授(右一)在西藏调研。通讯员供图
虽然已经是第二次来调研 ,但眼前的一幕幕仍然令她心痛。总面积7.97万平方公里的西藏山南地区,比台湾省和海南省两个省的面积加起来还要大。地图上看起来没有多远的两个村,因为群山的阻隔,实际开车过去常常需要两个多小时。因为极端恶劣的条件,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四大慢性疾病深深困扰着这里的居民。尤其是高血压和关节炎,这两个看似平常的疾病,因为高海拔地形和寒冷气候作祟,成为很多居民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陈素教授肩头的使命源自中南民族大学悄悄启动的一件大事。4月26日,在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主办的第二届武汉-光谷“医工融合、创新发展”论坛上,时任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金林教授宣布成立高海拔、寒冷地区常见疾病诊疗技术研究中心。
时任中南民大校长李金林教授(右)为中心授牌。通讯员供图
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贺铭介绍,中心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将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对接,深耕细作,切实提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努力以高水平科技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让高海拔寒冷地区居民逐步告别“看病难”。
缘起:一位优秀干部意外殉职引发的思考
时间回拨到5年前。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贺铭清晰地记得,那是2019年8月,一个噩耗从西藏传来,一位一起共事了多年的老同事——中南民族大学的优秀干部,在西藏考察期间突发脑干大面积出血,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时年49岁。
中南民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贺铭。通讯员供图
“这位同志是1970年6月出生的,比我还小几岁,他常年从事民族经济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民委创新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博士生导师,平时工作非常敬业负责,他的去世让我们很难过,这不仅是学校师生的损失,也是我们国家民族教育事业的损失。”5年多时间过去了,贺铭对这位老同事的不幸离世依然深感惋惜。
“西藏地区海拔较高,氧气稀薄,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生活,极易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引发各类脑部疾病。”作为脑信号处理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高军峰认为,这位干部的离世与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和恶劣气候有很大关系。
这一意外事件引发了贺铭对于高海拔、寒冷地区常见疾病诊疗和救治工作的深度思考。
中南民族大学作为民族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的师生前往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科考科研、实习实训。湖北作为对口援建西藏山南地区和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省份,每年都有成批的干部进藏进疆。在这些高海拔、高寒冷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守护好他们的健康?如何让他们在为国奉献心力时后顾无忧呢?
贺铭的思考与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阳小飞不谋而合,也引起了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的共鸣。
在他们看来,中南民族大学作为国内最早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院校之一,作为民族高校中唯一拥有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学科的院校,作为现有生物医学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医学信息工程省级一流专业的院校,对守护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健康,破解高海拔、寒冷地区的常见疾病“看病难”的问题,责无旁贷。
发力:以钉钉子精神破解边远地区“看病难”
如何做好破解高海拔、寒冷地区的常见疾病“看病难”这篇大文章?以贺铭和阳小飞为首的学院领导班子选择了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起步,以钉钉子的 精神一笔一划地书写下去。
去年7月25日,阳小飞带队前往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针对高海拔、低气压、超低温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卫生机构的医疗设备和医学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展开摸底调研,并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卫生水平的提升建言献策。
今年3月18日,阳小飞带队前往新疆石河子,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合作研究与院方展开了热烈讨论,约定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申报、产品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合作,让更多的现代科技服务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有效提升边疆地区的医疗水平。
阳小飞(左三)带队在新疆调研。通讯员供图
两赴新疆不仅让阳小飞收集到了新疆地区常见疾病的第一手资料,也直接带回了一个合作项目——“新疆石河子老年人意识障碍的生理机制及其认知评估方法研究”。项目将通过对高海拔、寒冷地区老人及其它地区老人的脑电信号进行对比研究,探寻该地区认知障碍老人的脑电特征,并提出认知改善的康复训练系统。
“高海拔、寒冷地区氧气供应不足,这就可能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也可能让人出现睡眠障碍,久而久之会产生认知障碍。我们把当地患者的脑电信号与平原地区正常的老人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就是要找出真因,对症施策。”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高军峰说,这一研究对于高海拔、寒冷地区众多受到阿尔茨海默症困扰的老年人来说意义非凡。
在阳小飞两赴新疆之后,作为中南民族大学高海拔、寒冷地区常见疾病诊疗技术研究中心核心研究人员之一的陈素教授,两赴西藏。
“经过多年的对口援建,西藏那边的医疗机构硬件条件已经比较好了,但软件和医疗信息化系统还比较落后,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常见慢性病,采样都没有问题,但检测结果经常还需要送到内地来出,这对于去一趟医院常常要翻山越岭的当地居民来说很不方便。”陈素说,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提供便携式试剂盒以及提升各县医院影像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去解决,让机器通过训练和学习自动阅片、自动分析、自动出诊断结果,从而提高检测效率。
在高海拔地区,关节炎是一个患病率很高、非常令人头疼的常见疾病。但由于膝髋关节置换术材料费用比较高,很多病人医保报销完还要出一两万元 ,因此望而却步。陈素说,像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早期干预理疗以及研发低成本替代手术材料的方法去解决。
“除了新疆和西藏之外,我们中心35名研究人员都积极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先后摸排了青海、宁夏、内蒙古、吉林、云南、贵州等省份民族地区的常见疾病诊疗情况,几轮调研下来,找到的痛点很多,这需要一个一个去破解。”阳小飞介绍。
愿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
为县级医院宫颈涂片建设自动阅片系统,为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医提供便携式理疗设备,与西藏山南地区加查县医院试点共建康养中心……中南民族大学高海拔、寒冷地区常见疾病诊疗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走村入户深入调研之后,不声不响地做起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而这些小事正一点一滴地改变着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诊疗条件和诊疗效率 ,提升着当地人民的福祉。
更让人欣慰的是,中心不仅调动研究人员全力投入,而且还将发动该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及当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奉献力量。
中南民族大学。通讯员供图
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陆雪松介绍 ,2025年7月至8月,学院将组织2022级和2023级的研究生、本科生“小分队”分批次地赴西藏山南地区各县医院进行实习实训,在信息设备科室进行资料建档、培训,全力支持当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除了实习实训,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们还将围绕“高海拔地区结合临床诊疗信息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电子病历/诊断报告自动化生成”“基于多中心多信息融合的慢阻肺疾病早期筛查”等主题,展开学科竞赛,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医疗技术进步贡献智慧。
“学生参与的意义很大,他们是探索者,也是播火者,他们不但可以把平常所学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也能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普及诊疗信息化系统、提高诊疗信息化水平贡献力量。”在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清华看来,学生们参与高海拔、寒冷地区常见疾病诊疗技术研究中心的实习实训活动,既是对能力的提升,也是对思想的淬炼。
作为研究中心牵头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还积极与各地大学、医院、科研机构等单位合作,将自身的科研优势服务于这些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除新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学院还与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院、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等也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业务帮扶与产业帮扶,以科技创新为载体,“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持续推进医疗惠民,增进民族团结。
“这项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边境说,研究中心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深入探索契合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需求、服务于国家战略大局的创新模式,在诊断和治疗上展开科技创新,守护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健康,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国家整体战略贡献力量。
面对未来,以贺铭和阳小飞为代表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领导班子信心满怀。因为在他们身后站着的,不仅有35名科研工作者,还有1200多名朝气蓬勃的有志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