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教育首页 > 新闻现场

千年文脉“新装”面世:《武汉文脉》首批成果发布 传承文化基因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0日17:53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黄培、齐一璇 通讯员胡新、朱金波)4月9日,《武汉文脉》融合出版工程第一批编纂出版成果在湖北武汉举行发布会,首批7种21册图书面世,标志着武汉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出版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武汉文脉》顾问何祚欢、严昌洪教授,总编辑马敏、刘玉堂、涂文学等省内外专家学者,工程实施单位武汉出版集团负责人,接受捐赠图书馆代表,以及武汉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见证了首批成果的发布。

千年文脉载体工程启航
十年之约铸就文化丰碑

《武汉文脉》是在新时代推进古籍整理工作的背景下实施的融合出版工程,旨在全面摸清武汉地方文献家底,梳理城市文化发展脉络,建立完整的历史文献资料数据库,以彰显城市人文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

该工程2024年6月正式立项实施,计划用10年时间对武汉地方文献资源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形成武汉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和融合出版产品,其中编纂出版纸质图书不少于500册,分为甲、乙、丙三编,分别收录与武汉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献、史料和研究成果。

发布会上,《武汉文脉》总编辑马敏教授介绍编纂出版情况。吴朝安、马敏、刘玉堂、涂文学共同为《武汉文脉》首批图书揭幕。武汉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向梅,总经理、总编辑朱俊华向国家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4家单位赠送《武汉文脉》首批图书。

参加发布会的专家学者,分别结合《武汉文脉》编纂出版各方面内容及首批成果中的相关图书进行了发言。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萨仁高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武汉文脉》顾问、华中师范大学严昌洪教授等省内外专家学者分别就首批成果图书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了发言,在学术上充分肯定了首批成果的出版。

《武汉文脉》总编辑、华中师范大学马敏教授介绍,《武汉文脉》首批推出图书共7种21册,包括《〔同治〕江夏县志》《〔民国〕夏口县志》《问津院志》《〔光绪〕汉阳县识》《〔乾隆〕汉阳府志》《〔康熙〕湖广武昌府志》《大别山志》。

7种图书分别从人们熟知的武汉三镇武昌、汉阳、汉口地域范围出发,依据历史上武汉所属府、县等不同级别区划选择不同时期的旧方志进行影印出版,以武汉地区旧方志为主,《问津院志》《大别山志》则更具武汉历史文化特色。

作为现存武汉历史文化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旧志文献系统记述了武汉各地千余年来自然环境的变迁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存史资治、内容丰富,开发利用、无可替代,对认识、研究和促进武汉的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等,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武汉文脉》计划于三编之一的“文献编”中收录现存武汉历代旧志,将为相关研究利用提供极大的便利,首批成果的推出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旧志解码江城千年文脉密码
再现武汉三镇历史原貌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在发布会上介绍,作为湖北现存唯一一部完整的书院志书,为我们了解湖北古代书院相关方面内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作为名重一时的讲学之地,问津书院在元、明、清三朝就已经成为鄂东文人的摇篮,早已成为武汉千年文脉的载体,该志书也就相应地成为了武汉丰厚历史文化的象征。《大别山志》作为一部专门志书,收录了与今日龟山有关的史籍记载、金石碑刻及历代文人撰写的诗文。该志书采录文献,可堪考证者,皆加以原文摘录,并注明出处,可谓考证精审,搜罗资料亦可谓全面丰富。更为重要的是,该书对历代以来众说纷纭的“大别山”所在地理位置进行了正名,以“汉阳说”为正宗,认为“《禹贡》所谓之‘大别’在汉阳城东北,无可疑议”。

与会专家表示,方志是一地之百科全书,具有“资政、教化、存史”之作用。但今存武汉历代方志传本较少,庋藏极为分散,且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孤本、残本而弥足珍贵。《武汉文脉》从抢救、保护、利用出发,将历代方志纳入“文献编”进行影印出版,实属难能可贵。

同时,为使读者能更好了解图书内容,《武汉文脉》邀请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周荣教授负责组织相关学者,对每种图书撰写提要,以揭示作者生平、纂修始末、内容特点及版本源流等,最大限度地再现所收各书的原始面貌与完整信息。目前7种图书所采用的版本基本上选择了现存较好底本,力求内容完整、书品较好。

从盘龙城到黄鹤楼的时空对话
最美文脉装帧赋予文献新生魅力

第一批面世图书装帧精美、印制优良,《武汉文脉》整体装帧负责人、著名设计师姜嵩编审曾获得过全国各类图书设计大奖,他特意从南京赶来参加发布会,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有关设计理念。

他表示,《武汉文脉》整体采用了16开精装圆脊,采用了中国传统色中的青绿色,灵感来源于城市之根盘龙城青铜色,也与长江文化中的绿水青山相合。封面“武汉文脉”四字采用了苏轼书法集字,又采用烫金工艺,整体具有历史厚重感与书卷气。书脊上部分为“武汉文脉”老宋体字,下部分列书名、作者名及出版者,中间横横隔纹为盘龙城青铜器纹饰。丛书扉页又使用了今天黄鹤楼剪影,与盘龙城纹饰形成呼应,象征着文脉古今传承。封底为西泠印社知名篆刻家刻制“武汉文脉”印章,因公元223年孙权筑城武昌,而采用了汉印风格,尤显浑厚古朴、端庄凝重。

据了解,《武汉文脉》编纂出版工作将全面展开,与首批成果全为旧志不同,今年计划推出成果涉及甲、乙、丙三编,同时也将统筹考虑相关数字化工作。

【责任编辑: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