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黄培、唐天琪 通讯员杨仪静、陈艾利)4月26日,由武汉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不苟 不懈 不争:萧致治口述自传》新书发布会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举行。此次发布会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与武汉出版社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九旬历史学家萧致治先生的学术精神传承。
史学大家,著作等身誉学林
萧致治先生今年已96岁高龄,在鸦片战争史与辛亥革命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声名远扬。其主要著作包括《鸦片战争研究》《黄兴评传》《黎元洪新传》等,参与编纂《辛亥革命史》,并主编《鸦片战争史》《林则徐全集》《黎元洪全集》(全14册)等,发表学术论文等各类文章260余篇。其研究成果先后斩获“五个一工程”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两次)等国家级奖项,个人曾荣获首届“感动荆楚十大杰出老人”称号。退休后,萧先生仍笔耕不辍,坚守学术初心,至今仍活跃在学术研究一线。
口述自传,展现人生与治学
本书由萧致治先生口述,杨卫东、朱思敏主编,系统记录了萧先生作为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代学者的成长历程。全书以“治学不苟、科研不懈、为人不争”为精神内核,以平实笔触描绘了萧先生从乡间少年成长为史学大家的人生轨迹。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学界掌故,讲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武汉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保存了改革开放后武大中国近代史专业学科建设的一手资料,还补充了《鸦片战争史》《辛亥革命史》《林则徐全集》等大型文化工程的出版细节,为大众读者了解萧先生的学术经历提供了独特视角。
在口述历史编撰体例上,本书亦有创新之举。主编杨卫东教授补充了对萧先生亲人、学生的采访内容,极大丰富了本书的生动性与可信度;同时对相关史实进行考证,补充相关政策文件,展现了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将萧先生个人的成长奋斗融入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拓展了本书视野的广度与历史的纵深感。
嘉宾致辞,赞誉精神与贡献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国安教授和武汉出版集团总经理、总编辑朱俊华分别致辞。杨国安教授称萧致治先生是史学界的“常青树”和“不老松”,其学术成就和精神品质对中国史学事业的繁荣意义重大,尤其在鸦片战争史、辛亥革命史及近代人物史方面成就斐然。此部口述自传以“不苟 不懈 不争”为核心,展现了萧老的一生,不仅是其个人史,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百年风雨的缩影。朱俊华代表武汉出版集团感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精心筹备以及萧先生长期以来的支持。他还透露,由萧致治主编的《黎元洪全集》(全14册)将于10月前面世,未来,武汉出版集团将继续与武大历史学院合作,推出更多精品好书。
赠书仪式,传递精神与智慧
发布会上,萧先生和朱俊华分别向武汉大学图书馆、江汉大学图书馆赠书。江汉大学原校长杨卫东教授高度赞扬了萧老师治学一丝不苟、工作兢兢业业的精神。萧先生则结合自身治学、教学及工作经历,全面介绍了本书精要,并对“不苟 不懈 不争”进行了深入阐述。
专家发言,共话治学与理想
随后,陈勇、李工真、罗运环、严昌洪、罗福惠、覃启勋等专家学者与周溯源、许增紘、胡波、张笃勤等萧先生弟子先后发言,共话萧先生的治学方法、学术精神和文化理想,回忆追随萧先生的学习点滴。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严昌洪分享了当年报考武汉大学研究生虽未被录取却幸得萧老师热情招待的趣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副所长周溯源研究员称赞萧先生思维敏捷、精神矍铄不仅是其个人幸事,更是对“武汉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充分印证;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院长许增紘教授分享了与恩师萧先生四十余载的深厚情谊,二人仅书信往来就达222封,这份持之以恒的教诲令人动容;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罗福惠认为以“不苟 不懈 不争”作为口述自传标题立意新颖,既是对萧先生潜心学术、笔耕不辍、洞明世事的总结,也是对后学的宝贵馈赠。
口述历史采取微观视角和微末叙事,对于还原重大历史事件细节、反映人物生平事迹和思想感情意义重大,口述者的个人记忆是“国家记忆”“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武汉出版社践行“为时代发声,为城市立传,为读者增福祉”的理念,在口述历史领域成果丰硕,先后出版了多部口述史著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不苟 不懈 不争:萧致治口述自传》的出版,既是对萧致治先生个体学术生命的致敬,也是构建集体记忆的接续之举。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