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教育首页 > 新闻现场

【数字教育绘荆楚】数字教育引领江汉“智慧课堂”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3日22:06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黄培、何鹏 通讯员陈诗灵、黄珺、陶维波)从AI赋能课堂到智能学伴系统,从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到数字技术推动体教融合,江汉区以全域视角推进教育新基建,构建“技术+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新生态。在“数字江汉”的探索中,江汉教育正以数字技术为支点,撬动传统教育模式的系统性变革,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铺设个性化跑道。

5月13日,武汉市第一中学“智教未来:AI赋能课堂新生态”青年教师汇报课现场,老师们以活跃的思维,呈现出多姿多彩的AI技术赋能的课堂案例。王伊静老师是一名年轻的物理老师,她将AI技术应用到《单摆》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信息技术和物理学科教学融合的尝试。武汉一中的老师们认为,人工智能融入课堂教学是必然,它不会影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而是在教师备课、上课、学生课后作业方面都可作为工具发挥其作用。于教师而言,AI是备课助手、助教,于学生而言,它是学伴、导师。

当创新人才培养遇见AI智能体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武汉市一初学苑学校“人工智能‘学苑AI问’AI智能体”是该校与江汉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联合研发的生成式AI智能体。该智能体基于认知科学和建构主义,借助人工智能整理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编程的全知识点动态图谱,并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推理技术,实现了7×24小时即时答疑,能够针对学生提问进行多维度解析。AI智能体的上线,不仅仅满足了社团孩子的学习需求,也能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训,兼顾了教育公平的规模化和创新人才发展个性化。

技术如何赋能精准教学提质增效?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情的判断往往依赖经验与记忆,难以精准捕捉每个学生的知识盲区。武汉市新华下路中学通过搭建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了“传统批改+数据采集”的深度融合。教师批改作业后,平台即时生成个人与班级知识点掌握图谱,清晰标注共性错题与个性化薄弱环节。这种“数据画像”不仅打破了经验依赖,更推动了教学决策的智能化。目前,学校正着手开发“智能学伴”系统,进一步探索人机协同的教学新范式。

在教育数字化的浪潮中,武汉市第十九中学的“三精课堂”正成为江汉区推进课堂教学优质发展的典范,为教学质量提升、人文关怀保留以及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该校实施“三精课堂”教学范式的班级中,学业水平的标准差显著缩小,学生进步速度明显提升,教学成绩关键指标超出目标两倍。教师的日均无效工作时间得到了有效削减,使他们得以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学情分析、教学研究和学生的个性化辅导之中。通过“三精课堂”的实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让广大教师对教育新质生产力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江汉区万松园路小学以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构建“技术+教育”双轮驱动的育人新模式。该校引入智能穿戴设备实现训练数据的精准采集与科学分析,为新时代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创新范本。学校构建的“数据采集—科学分析—精准干预”闭环体系,不仅实现了训练效率的跃升,更通过建立学生运动成长档案,为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当智能手环与足球训练碰撞出火花,当数据曲线与成长轨迹交织成画,万松园路小学的实践证明:教育数字化不是冰冷的技术叠加,而是用科技温度点亮每个孩子的成长可能。

创新为锄,技术为犁。在江汉这片教育数字化的试验田里,课堂正从“知识传授场”转型为“思维孵化器”,教师从“内容传递者”进阶为“成长设计师”。当教育遇见科技,江汉教育未来可期!

点击图片查看“数字教育绘荆楚”专题

【责任编辑: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