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黄培 林杉)长江潮涌,数字激荡。5月14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武汉召开,湖北各高校携“尖板眼”亮相。从“天问”“小天”人形机器人到数智编钟,从AI智慧手术到数智化新农科,一项项突破性成果勾勒出湖北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清晰路径,更向世界传递出湖北智慧教育的强劲脉动。
——这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智慧交响”。
当机器人成为“新助手”,当手术台与AI实现“毫米级共舞”,技术正重构教育的边界。
武汉大学展区的“天问”人形机器人吸引众多目光——当记者主动伸手与其交互时,这台身高1.7米、拥有36个自由度的机器人灵敏回握,掌心传感器精准感知力度,并同步发出问候:“你好,我是天问,很高兴见到你。”其灵巧手凭借7个自由度,在医疗、养老、零售等场景中展现精准服务能力:从货架灵活取物、为老人递送药品,到协助医护人员搬运器械,动作流畅高效。
而另一款“小天”人形机器人,则聚焦北斗导航与智能系统技术,首创视觉/动态语义SLAM技术体系,通过矩阵李群等变滤波框架,攻克传统定位算法不一致性难题,实现厘米级精准导航。其融合空间知识图谱与语音模型的类脑认知系统,突破传统几何地图局限,赋予机器人接近人类的空间决策能力。
该校展区另一侧,AI智慧手术协同系统重新定义外科手术精度边界。该系统深度融合术中实时影像导航与720°高灵活机械臂,构建“术前智能规划-术中毫米级操作-术后即时评估”全链条闭环。通过CT、磁共振、DSA多模态影像实时三维重建,医生无需中断手术即可透视病灶;同时搭载720°高灵活手术机器人,通过毫米级机械臂操作、3D高清视觉系统及激光定位技术,突破人手极限,完成复杂术式。
——这是传统与数字碰撞的“文明新生”。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千年文明正以全新姿态对话未来。武汉音乐学院以曾侯乙编钟为原型,打造沉浸式虚拟演奏教学平台,通过动作捕捉与力反馈技术,突破传统编钟教学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敲响”两千年前的礼乐之音。湖北美术学院联合上海电影艺术学院研发的AI美育系统,则借助动作捕捉与智能评测,将戏曲、舞蹈等表演艺术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量化、可传承的数字资产,为艺术教育注入“科技基因”。
华中科技大学则推出LLM驱动的知识型数字人“楚音”,通过多模态感知与情感计算技术,将千年编钟文化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化教学体验,让文化遗产在虚拟世界中“活”起来。
——这是产业与教育协同的“生态跃迁”。
从田间到工厂,数字化正重塑产教融合的创新链条。长江大学瞄准现代农业数智化转型需求,构建“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体系——其“虫姿百态”科研团队以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为核心,自主研发昆虫行为智能分析技术,通过AI模型预测病虫害、田间数据采集与智能虫情分析三条路径,推动作物害虫绿色防控,助力传统农业向“精准化、智能化、无人化”转型升级。
作为冶金装备建造的基础环节,大型焦炉人工砌筑长期面临工艺复杂、劳动强度高、精度要求严苛等“卡脖子”难题。武汉科技大学发挥耐火材料学科优势,成功研制国际首套耐火材料智能砌筑机器人平台。该平台通过四轴机械手与六自由度关节臂的异构协同,融合深度学习算法与高精度传感技术,实现耐火砖98%以上的识别准确率与±1mm的砌筑精度。其“一键砌筑”远程操控功能,更将工业物联网与数字孪生技术深度结合,让复杂工艺全流程智能化控制成为现实。
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是对“教育何为”的深刻回答;每一次跨界融合,都是对“育人之道”的重新定义。湖北正以数字之笔,在世界教育版图上标注“中国智慧”的新坐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