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黄培、齐一璇)在5月15日召开的“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平行会议——链接未来: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从思考到行动”中,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校长王桢以“在同一片数字星空下携手前行”为题,生动展示了该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数智教育联合体”,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实践,引发与会者热烈反响。
一条网线连城乡:从“同步课堂”到“思维共振”
当山区孩子通过5G技术体验AI课堂,他们的眼里希望与梦想交织。王桢分享的案例令人动容。
2019年,该校应用5G技术,以一条网线、一套设备、一组技术实现了与山区、边疆同步课堂。2022年,熊勇老师为500公里之外的五峰山区孩子们,上了人生中第一堂人工智能课。
学校成立以STEM课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教研团队,建成AI创新实验室,打造了一套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涵盖基础通识、AI思维与伦理、创意应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四大模块。在三到六年级开设人工智能课、组建各类人工智能社团,并与教联体学校共享课程,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的孩子们同样获得了丰富的课程体验,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探究、世界的认识、未来的畅想。
三大创新实践:课程、课堂与师生的“数智跃迁”
新质课程共享、优质课堂共研、师生共促……水果湖二小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推动新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在与400公里外恩施庆阳坝小学的共创课堂上,当远程智能屏亮起,李浩老师带领两校四年级学生一起做科学课实验,深入探讨“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互相分享实验发现,在交流碰撞中共同成长。在与4000公里外边疆锦绣小学合作的数学课上,教师借助点阵笔和智慧批阅系统,实时反馈、精准指导,智能分层推送练习,满足未来教育的个性化需求。
学校打造了开放共享的专属智能体“小水滴”。语文课上,学生与机器人玩起“飞花令”;数学课上,“人机大战”,挑战谁是“速算王”;英语课上,在机器人的陪伴下,害羞的孩子也敢大胆表达了。
陈利民老师融合传统陶艺与VR技术,开发“数字泥塑”课程,学生们手持智能陶泥板,揉捏虚拟陶土,AI实时分析泥坯弧度,标注修正区域,创意的火种被点燃。
数字赋能成长:从湖北经验到全国影响
王桢在接受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将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不断探索人工智能课程在小学的校本化实践,和数智教育联合体学校一同为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一愿景与大会“链接未来”的主题深度共鸣。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