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教育首页 > 新闻现场

“硬核”人才聚力重庆科技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正当时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0日18:22 来源: 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郭晓彤)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浪潮中,重庆科技大学以其坚实的人才基础,正逐步成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5月20日上午,2025“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看重庆教育”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走进重庆科技大学,深入探访学校在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及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的“硬核”答卷。

锚定“国之所需”,构筑战略人才“核心方阵”

走进重庆科技大学,一股浓厚的科研气息扑面而来。学校党委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战略眼光,将人才视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聚焦油气资源领域和新能源、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卡脖子”领域,以全球视野实施“塔尖人才”聚集行动。

重庆科技大学2025年人事人才工作专题会现场。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我们引进了海外顶尖人才2人,引培国家级人才3人,新增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并柔性引进了周守为等5名院士加盟学校。”学校人事处处长张琪介绍道。其中,中国工程院周守为院士指导建设的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实验室,已成为全球首套基于离心原理、自主研发的大尺度实验系统,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灾害防控及能源战略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和资料。

周守为指导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实验室建设。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这个实验室不仅是我们学校的骄傲,更是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重要支撑。”周守为院士团队教师严文德在实验室里向媒体团介绍道。他带领团队,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模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化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世界顶尖学者王迎旭教授领衔成立的“重庆智能数学与自主智能研究院”也备受瞩目。作为重庆市第一个此类创新基础研究平台,该研究院在王迎旭教授的带领下,正开拓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王迎旭受聘重庆智能数学与自主智能研究院院长。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国际领先的智能数学与自主智能研究高地。”王迎旭教授表示。他带领团队,在智能算法、自主决策系统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国际知名学者朱纪平教授领衔的健康环境研究院,也主动对接“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着力破解安全健康人居室内环境污染等重大民生关切问题。而国际知名专家孟立建教授领衔的半导体薄膜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则深度融入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着力攻克半导体传感器特色芯片制造中的关键技术瓶颈。

朱纪平教授作学术讲座。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孟立建教授作学术讲座。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立足“梯队搭建”,激活全链人才“创新基因”

在重庆科技大学,人才梯队的建设同样引人注目。学校着力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以激发人才活力为关键,聚焦专项引进、协同培育、能力提升、融合创新,塑造了“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的三维改革矩阵。

“我们实施了更具靶向性的人才战略布局,构建了‘需求导向+精准画像’的双轮驱动机制。”张琪介绍道。学校通过印发《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标准和待遇,引才顶层设计更加精准。

在系统育才方面,学校加大了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实施国家级人才后备人选精准化支持,并积极开展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市级人才项目、博士后项目等申报工作。同时,学校还鼓励青年人才赴国(境)外攻读博士学位,送培优秀青年人才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重点培养和储备一批有潜力、有活力、有影响力的青年学术英才。

“我们学校的青年博士人才倍增明显,超过800人,同比增长160%。”张琪说。专任教师中博士人才占比突破50%,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在科学用才方面,学校强化了科学评价机制,依据人才特长、学科差异和岗位特点进行分类评审,构建了体系健全、标准科学、机制完善、管理规范的职称评审工作格局。同时,学校还打通了晋升通道,推进教职工分类管理、分类考核、择优聘任、多元发展,形成了能上能下、纵向有梯度、横向可融通的人才成长晋升通道。

“我们学校的薪酬分配体系也更加完善了。”张琪补充道。学校构建了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加大了对高质量成果的奖励力度,探索建立了市场化、差异化的薪酬激励机制,全力调动高水平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厚植“服务生态”,缔结双向赋能“共生契约”

在重庆科技大学,人才服务同样是一大亮点。学校以“三个优先”“六位一体”为抓手,构建了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坚持经费投入优先保障、住房需求优先解决、科研保障优先配置等“三个优先”保障机制,实施子女教育、配偶安置、户籍迁移、医疗保障、安居保障、创业孵化等“六位一体”服务工程。

“我们学校的住房保障政策非常给力。”青年教师贺显明告诉媒体团。他通过学校的住房保障政策,顺利申请到了一套人才公寓,解决了住房难题。“这让我能够更加安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及急需紧缺人才“绿色通道”,加大“一人一议”综合评议力度,形成了引才育才从数量扩张向质量跃升的结构性转变。近年来,人才服务满意度持续攀升,人才流失率大幅下降,人才队伍稳定性指数连续三年保持增长。

“我们学校的科研氛围非常浓厚,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高、支持力度大。”博士研究生陆世玉表示。他所在的科研团队在学校的支持下,成功申请到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在《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等国际Top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

共筑“双圈经纬”,锻铸区域发展“硬核引擎”

在重庆科技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赋能地方发展已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和行动指南。学校以“攀登者”的姿态服务国家战略,以“实干家”的担当赋能地方发展。

“我们学校的科研成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科研处处长谭先锋介绍道。他举例说,青年国家级人才黄斌教授带领团队研发的相关关键技术,在大庆油田采油厂应用后,新增销售额8.28亿元,入选了重庆高新区2024年第三季度“科技创新”榜样。

此外,学校还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我们学校的目标是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引擎。”张琪表示。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人才振兴撬动产业升级,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重科大力量”。

重庆科技大学正以“硬核”的人才队伍建设为笔,绘就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新画卷。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人才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服务国家战略和赋能地方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何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