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教育首页 > 新闻现场

手握15部红岩剧与12项金奖,重庆高校的思政课还能这样上?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2日19:08 来源: 华龙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 2024年11月,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内,党委书记郭天平与党委宣传部部长黄文胜为“再读红岩”教育实践中心庄重揭牌。这一振臂之举,不仅是学校文化内涵建设的里程碑,更吹响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红岩思政”育人品牌的冲锋号角。

“再读红岩”教育实践中心揭牌。

而这也吸引了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慧眼如炬的目光。5月22日上午,媒体记者团走进重工“再读红岩”教育实践中心,沉浸式参观“红色电影·观影厅”“红色话剧·话剧馆”“红色故事·演讲厅”“红色歌曲·演唱厅”“红色书籍·红岩书屋”几大功能区,实地感受这所工业院校“红岩思政”育人的魅力。

从“再读红岩”到“红岩思政”

构建“三维展演体系+五步育人链条”模式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慧萍表示,“再读红岩”教育实践中心结合了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重庆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等需要,建成了可观、可讲、可演、可唱、可读的“五位一体”的教学载体,融合了传统场景与虚拟仿真系统、朗读亭、影音播放系统等数字化设施设备,用于开展青年学子思政教育。

思政课教师讲述红岩精神。

在此背景下,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以“再读红岩”原创文化育人工程为载体,创新构建“三维展演体系五步育人链条”模式,将红岩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艺术实践与思政教育全过程,探索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红色育人新生态。经过三年实践,该项目已形成具有示范价值的校园红色文化育人品牌。

话剧社开展“再读红岩”汇报展演。

通过讲台深耕课堂、舞台赋能美育、云台拓宽辐射范围,学校打造“讲台+舞台+云台”三维展演体系,将原创红色文艺作品推向更广阔的舞台。重工原创话剧《梦里》《柿子林》等文艺作品15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近10项,并进行了多场巡演。通过学深红岩精神、重走红色路线、创演红色作品、讲活红岩故事、笃用精神实践等环节,构建了“学、走、演、讲、用”育人链条。“再读红岩”项目原创作品《传承红色基因,书写华彩青春》入选教育部2023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红色家园”视频展览遴选名单,被央视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主线,形成“1+8+N”清廉学校建设矩阵,实施“823”行动,聚力8个维度23项建设任务,打造“八廉”特色亮点,形成了一批具有重工辨识度的清廉学校建设成果。

打好“大思政课”育人“组合拳”

红星铸魂育匠人,让工业文化融入思政实践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怎样打造青少年爱听乐学的思政课?

工业文化长廊。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答案掷地有声:用“红心”映照初心,以“匠心”铸魂育人。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个备受好评的“工业文化大观园”。这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也是大思政实践教学的重要场地。学校将工业环境文化建设与学校自然景观、工业元素设计等紧密结合,以一园、一廊、十二景为表现形式,将校园整体打造为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大观园。

得益于此,将工业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也成为了学校“大思政”教学的一部分。学校实践教学内容以工业文化为核心,划分为“工业历史”“区域变迁”“工匠精神”“技术报国”四大模块,“溯”工业史、“探”工业变迁、“感”三线精神、“悟”时代使命,将工业文化具象为专题任务,点燃学生兴趣,实现“一专业一主题”模块化实践教学。

工业之声。

以中国工业史为主线照亮工匠之路,工业认知基础层(1-2学期),开发《工业文化思政案例库》,梳理“8·16工程”、长安汽车建设发展历程等典型案例;工业实践提升层(3-4学期),设计“工业文化+专业”任务包,实现工业文化与学生职业素养深度融合;工业价值达成层(5-6学期),开展“工业文化创新提案”,引导学生基于企业真实需求提出解决方案,推动知识向价值转化。

工业地标。

营造“工业文化+”立体化育人场景,线下将校园环境整体打造成“工业文化大观园”,融入区域变迁史、现代装备制造元素;线上打造机床数字博物馆,融入工业文化思政案例微课20讲、案例视频100余个,激发学生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立足新时代,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教学科研为抓手、专业特色为依托、创新教学模式为动力,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鲜活的教学方式、前沿的教学方法,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让“大思政课”更有深度、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行走的思政课。

为使思政课程建设个性化、多元化、科学化,学校以“讲准”为前提、“讲深”为核心、“讲透”为关键、“讲活”为导向,构建了“必修+选修”课程体系,开设系列特色选择性必修思政课程,建强有特色、有内涵的思政课课程群,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

据悉,学校精品育人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与教育部公布的工业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8·16小镇”成功结对。2023年学校马院获批重庆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试点建设共同体。

学校荣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

此外,办好“大思政课”,也离不开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

建好思政教师队伍,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严把思政教师队伍师德关、培养关、业务关,建立“团队+标准+平台+考核”的分类管理培育机制,持续提升党政管理干部队伍、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三支师资力量”。

学校喜获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授牌。

据了解,学校发挥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带头引领作用,由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讲思政课。学校思政课教师认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和集体备课,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专业课教师通过参加课程思政讲座培训,与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等形式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精准发力、协同共育。

“辐射带动”收获育人硕果

将思政课讲在车间、写在实践、融进血脉

目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正在探索以“13433”拓展“大思政课”育人新路径。坚持夯“匠基”、铸“匠魂”、育“匠心”、练“匠能”、成“匠才”,积极作为、开拓创新,着力培育高素质人才,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重工生根发芽。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红岩实践研学活动。

学校积极搭建教研平台,充分发挥市级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重庆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基地暨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研究中心、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8·16小镇“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南川学生综合实践基地、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工业博物馆等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实践教学场域。

学生参加双创比赛。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青年乡村振兴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参赛团队针对性地开设指导老师培训、团队项目打磨指导、项目团队模拟路演培训,提升参赛团队质量和参赛项目的专业性,学校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2项。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中该校师生荣获全国性各级各类竞赛奖项180余项(一等奖46项),省部级以上奖项600余项,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获奖数位列全国前五。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以“工匠精神”启智润心,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特色育人之路。从夯基垒台的顶层设计到守正创新的教学实践,从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到产教融合的育人突破,学校始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将思政课“讲在车间里、写在实践中、融进血脉里”,让青年学子在“匠心”传承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匠技”锤炼中厚植家国情怀。

【责任编辑:何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