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教育首页 > 新闻现场

“粽”有千千结 大学生暑期探访秭归端午非遗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9日16:00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齐一璇 通讯员李朝钦)清晨的秭归,天朗气清。在秭归县文化馆门口,来自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的“屈乡求索·青春力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如约见到了端午习俗非遗传承人汪育兴。这位地道的秭归人,一谈起家乡的端午,眼中便漾开岁月沉淀的温情与一股子执着劲儿。

与端午节非遗文化传承人汪育兴老师在文化馆门口。梁崔辉 摄

“包粽子,是刻在咱秭归人骨子里的记忆。”汪育兴的思绪回到童年,母亲手把手教她时,总不忘讲述习俗的由来:“为护佑投江的屈原,先民们最初向江中投掷饭团,后来才慢慢演变成包粽子。”在她看来,这小小的秭归粽子,本身就是对屈原最深切的礼赞。她向围座的学子们娓娓道来:“两片粽叶,象征屈原两袖清风。洁白的糯米,寓意一身清白。一颗红枣,代表赤诚红心。再用五色线捆扎,寄托着辟邪纳福的祈愿。那包成三角形的模样,正应和着代代传唱的儿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粽子的每一个细节,都无声诉说着对屈子高洁品格的追思与敬仰。”

秭归的端午,远不止一天。汪育兴特别介绍了当地独有的“三个端午”:头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大端阳(农历五月十五)、末端阳(农历五月廿五)。每到端午,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街头巷尾粽子咸蛋摊位异常火爆。秭归曾经还举办过万人同包粽子的活动。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赛龙舟,她回忆道:“小时候看龙舟,要走二十多里路到江边。两岸人山人海,那鼓声、号子声,能传出老远,响彻云霄。”

为同学们讲解端午非遗文化故事。梁崔辉 摄

这份深入骨髓的热爱,承载的是文化的千斤重担。2011年进入“屈原故里”风景区工作后,特别是2012年起多次接受央视等媒体采访,汪育兴成了秭归端午习俗的“代言人”。本就是教师的她,不仅在课堂上讲授端午文化和屈原精神,更积极践行文化传播。她教法国的孩子包粽子,并珍藏着那些异国面孔认真学习的照片。“看到他们投入的样子,我就觉得,这习俗有根,也能走得更远。”这份近乎本能的坚守,或许源于她早年生活的磨砺——初中时因家贫辍学,把读书机会让给妹妹,曾赤脚跋涉山路,摘取宽大树叶遮阳挡雨。从平凡教师到非遗传承人,身份在变,她对脚下这片土地和其孕育的文化的赤诚,始终如一。

教外国游客包粽子。汪育兴供图

【责任编辑: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