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黄培、何鹏 通讯员何顺进、刘怀元、吴珊)薪火照亮,生生不息。 从棉田虫害的忧思到雨林洞穴的探索,湖大一门三代“蜘蛛侠”前赴后继,以大地为纸、步履为墨,写就一部跨越半世纪的科研长诗,点燃荆楚学者的精神星火。
近日,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教育《校傲荆楚·大咖谈新》栏目专访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代芹。揭秘三代“蜘蛛侠”的血脉基因进化史。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荒野求真,静默坚守。湖北大学三代人“与蛛共舞”。在湖大,什么是“蜘蛛侠”?为什么选择深耕研究这一领域多年?
李代芹:“蜘蛛侠”是湖北大学蜘蛛研究团队几代科研人的共同代号——用脚步丈量自然,以痴守解码微观世界的探索者。
我的导师赵敬钊教授在棉田虫灾中意外发现蜘蛛的治虫价值,开创了国内生物防治先河;陈建师兄从“电器迷”转向茶园生态研究,烈日下蹲守五年破解蜘蛛控害机制。而我自己,最初被分配到蜘蛛研究室时也曾抵触过,但神农架科考时目睹蟹蛛横行的灵动姿态,彻底打开了内心的好奇世界。
我选择选择坚持蜘蛛研究,源于三个“发现”:一是发现蜘蛛的智慧远超想象——跳蛛神经元比昆虫高一个量级,能“思考”捕猎策略;二是发现科研的浪漫——为收集一只泰国椰子壳蜘蛛,我曾误了航班却甘之如饴;三是发现使命的重量。当我们在《Science》发表首例无脊椎动物哺乳行为,在《Nature》揭示花皮蛛特性时,更确信这方天地值得毕生深耕。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微观探秘,科研创新。作为第二代“蜘蛛侠”,是如何推动湖北大学蜘蛛学研究的特色发展?这对学校打造世界一流学科有何示范意义?
李代芹:我和我团队坚持“顶天立地”双轨战略。
“顶天”是勇闯国际前沿——我引入跳蛛行为生态学研究范式,团队发现蜘蛛操控萤火虫发光诱捕的行为,获2024菠萝科学奖;“立地”是扎根国家需求——陈建教授团队用五年摸清茶园蜘蛛控害规律,赵敬钊奠基的十万蜘蛛标本库,数量位居全国第二,这也支撑起了第三代“蜘蛛侠”刘杰教授发表99个拟遁蛛新种的突破。
这些成果印证了“小领域亦可有大作为”。在方法论示范中,我的徒弟张士昶教授用孔蛛弹跳行为探索动物认知,证明交叉创新能开辟蓝海。
湖北大学用三代人将冷门学科打造成特色名片,中科院也评价“湖大蜘蛛学研究全国领先”。这无不说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需“长期深耕”的定力、“敢为人先”的锐气;更需要像像陈建教授提出的,让师生“同吃同住同探索”的团队文化。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基因传承,血脉赓续。湖北大学一门三代“蜘蛛侠”身上都具备哪些血脉精神?这些基因是如何传承下去的?为广大青年学者树立了何种科研导向?
李代芹:若将湖北大学的蜘蛛团队比作一棵树,其血脉中流淌着三重年轮。
一是“家国沃土深扎根”——赵敬钊老师于棉田灾荒中开荒拓土,耄耋之年仍嘱“为湖北尽心力”;我辞去新加坡教职时,夫人笑言“别人向外飞,你偏往回巢”,只因母校的土壤呼唤游子归来。
二是“枝干相持共成林”——陈建教授立下铁律:“师生科研同吃住,学生疑难必支持”,此规践行三十载未改。我也效仿此法,带领团队同科研共进退,恰似当年赵敬钊携我穿越长白山风雪,予我学术启蒙。
三是“新芽敢向险峰生”——刘杰教授寻觅蜘蛛途中攀爬云贵洞穴险坠崖,张士昶教授在冷门领域勇摘《Science》成果,皆因他们坚信“生命在无人处绽放光华”。
湖北大学一门三代“蜘蛛侠”以大地为实验室,以漫长岁月为刻度,在寂寥处织就真理之网。因为我们都坚信:当你在无人问津的角落点燃星火,终有一天,世界会为这束微光俯身。
正是这束光“照亮”了湖大青年学者的科研之路。像蜘蛛结网般,以热爱为经线,以坚守为纬线,绘就生命科研的宏伟蓝图。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