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林杉 许文秀 通讯员付瑞勇 覃晓楠)“这里就是乡村版花果山,每一枚果子都是丰收的最炫代言!”近日,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瓦屋场村“云上瓦屋”采摘园正式开园,吸引一批游客前来采摘、体验。这幅“果香人欢”的丰收图景,正是中南民族大学十年帮扶瓦屋场村结出的甜蜜硕果。
时光回溯至2015年,彼时的瓦屋场村还是个被交通不畅、产业薄弱困住的贫困村。虽有小水果种植基础,却因品种老旧、管理粗放,果子产量低、卖相差,果树成了果农的“伤心树”。也是在这一年,中南民族大学跨越400余公里山河,派出驻村工作队扎根于此,打响了小水果产业的“破局之战”。
破局密钥在于找准“病根”。工作队带着农业专家扎根田间,逐户走访调研,精准锁定“品种落后”的症结。他们引进新西兰黄宝石蜜梨、爱妃璠桃、巫山清脆李等优质品种,手把手教村民选苗、栽苗,拿着剪刀、扛起锄头钻进果园,从修枝疏果到施肥防害,把管护技巧倾囊相授。曾经的“技术盲”陈堂红,如今成了种果能手,“搞产业靠蛮干不行,要科技撑腰,我们才能走得远、行得稳!”陈堂红坦言,驻村工作队引来了产业振兴的“及时雨”,一度的冷产业再次热起来。科学种植让小水果焕发新生,产量、品质双提升,果子成了批发商争相抢购的“香饽饽”。
丰产更要“丰收”。为解决“运输难、销路窄”问题,工作队争取资金拓宽园区道路、修建便民停车场,打通果子从“枝头”到“车头”的运输通道;把技术课堂搬进果园,常态化开展种植培训,用科技为产业提效。在此基础上,工作队更下足“品牌与渠道”功夫:打造“云上瓦屋”专属品牌,统一包装提升产品辨识度;依托电商平台搭建销售网络,让山里的鲜果触“网”销往全国;策划采摘游园活动,将果园变成乡村旅游打卡地,用“农旅融合”延长产业链。
“有了驻村工作队这个致富好帮手,新品种的果子口感好、产量高,成了批发商的抢手货,根本不愁卖!”果农徐先俊算了一笔账,今年9亩多梨园可增收10万元,实现了增产、增收的双提升。
在小水果产业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积极推动产业多元发展,培育瑞雪苹果、冬桃等林果品类,引进天麻、贝母等中药材种植,建立示范基地。如今,林果与中草药材已成为村里的经济支柱,林果种植面积扩展至近20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因此增加约2万元,产业技术日趋成熟,效益稳定。
“下一阶段,我们将持续从完善产业配套入手,规划建设休憩凉亭、亲子互动区等设施,增加入园游客的停留时间和交互体验,并积极争取各项惠农资金,改善果农种植条件,提升水果附加值,让果农的‘产业饭碗’端得更稳。”中南民族大学驻野三关镇瓦屋场村第一书记王敏规划着瓦屋场村“甜蜜事业”的未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