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何鹏、齐一璇 通讯员罗庆丰、李夏 实习生严呈欣)深夜的武汉解放大道,车流渐稀。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划破了夜的宁静。两位刚刚结束实习的“00后”大学生,没有丝毫犹豫,挺身而出,用果断的行动为伤者点亮了生命的希望之光。

他们是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学院的学子郑怡然和吴恒涛。其义举经报道后,感动广大网友,被誉为“深夜里最温暖的灯塔”。
然而,在熟悉湖北建院的人看来,这束光,并非偶然。它源自一所高职院校建校以来对担当精神的持续淬炼与传承。当救人的新闻传到另一位建院骄傲——“荆楚楷模”冯宁的耳中时,一场关于勇气、责任与奉献的“新老”对话,就此展开。
对话榜样,“勇于担当”就是最好的传承
“我非常欣慰,也为我们建院的学弟们感到自豪。”当被问及得知此事的第一反应时,冯宁语气中带着难掩的激动,“他们展现了见义勇为的精神,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优秀品质,这值得大力发扬。”

从冯宁到郑怡然、吴恒涛,变的是面孔,不变的是刻在建院学子骨子里的精神特质。在冯宁看来,这种特质的核心就是“勇于担当”。
“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遇到这种事,可能会选择旁观。但这两位同学,他们义无反顾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冯宁的话语朴实而有力,“他们当时想的是先救人。从心底来讲,这个行为非常值得敬佩。”
这番话,不仅是对两位学子的褒奖,更是对“冯宁式”精神最生动的注脚。所谓传承,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在关键时刻,做出与榜样同样的选择。
冯宁希望湖北建院的学子们从身边小事做起,敢于担当时代责任,并特别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有些事情虽然小,但如果你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成功。只要去做了,敢于去做,即便失败也无所谓。这种敢于尝试、勇于担当的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精神溯源,“熔炉淬炼”铸就好人底色
冯宁的事迹之所以能在学校和社会形成如此深远的影响,源于其精神内核与时代呼唤的同频共振。他将自己的成长归功于“熔炉”的淬炼。
“在学校和部队的经历都强调,先做好人。你先把人做好了,其他的事才能做好。”冯宁说,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奉献精神”。他谈到了雷锋精神,认为奉献精神“处处可为”,“奉献是我们这个时代美好的气质。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懂奉献,就能汇聚向上的强大力量,为构建文明社会添砖加瓦。”
“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当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搭把手、出份力。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将更多涌现。”冯宁说,“郑怡然和吴恒涛两位同学,就是这种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沃土培育,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精神传承
湖北建院的育人智慧,正是在于将这种个体的、偶发的善举,转化为群体的、必然的精神气象。
学校始终把“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作为凝聚青年、团结青年、带领青年建功立业的有效载体。自2006年首获“全国青年文明号”以来,学校并未止步于荣誉本身,而是以此为契机,将精神传承系统化、组织化。
“冯宁班”“冯宁志愿服务队”相继成立,让榜样有了具体的载体。2021年,肩负指导全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冯宁志愿服务工作室”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这支由15名成员组成、35岁以下青年占比80%的年轻团队,已成为播撒奉献种子、组织志愿行动的核心引擎。
物流管理学院院长曹爱萍表示,学院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我们坚信,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郑怡然、吴恒涛同学的行为,正是我院人才培养成果的生动体现,他们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担当力量。”
社会回响,职场新人展现的“建院风度”
两位学子的义举,也让他们在实习单位赢得了高度赞誉。

苏宁门店的店长表示:“郑怡然和吴恒涛在实习期间就表现出认真负责、乐于助人的品质。得知他们救人的事迹,我们一点也不意外。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光荣,也体现了湖北建院学子良好的综合素质。我们为有这样的实习生感到骄傲!”
从榜样冯宁的引领,到救人学子的无畏,再到学院的系统培养和社会的积极反馈,一条清晰的传承链条已然呈现。湖北建院用数十年的坚守,回答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
那深夜里点亮生命之光的,是两位青年瞬间迸发的人性光辉,更是一所职业学院精神沃土深耕出的文明之花。这束光,照亮了伤者求生的道路,也点亮了新时代建院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心火。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