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何鹏 通讯员王金晶 实习生严呈欣)上好思政课,做好引路人。11月14日,“讲好中国故事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活动在武汉市第十九中学举行。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促进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衔接与融合。
武汉市解放中学副校长吴又存,结合自身一线教学经验,分享了思政课教学创新及故事融入课堂的实践思考。他以“思政老师应该成为讲故事的高手”为核心观点,详细介绍了如何用生动叙事破除理论灌输的枯燥困境,为在场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指导。

针对如何讲好思政故事的难点,吴又存亮出“四把宝剑”破题:一讲格局,通过也门撤侨、孟晚舟归国等案例厚植家国情怀,让学生感受祖国力量;二讲温度,聚焦孝亲友善,用“六尺巷”等传统故事传递中华美德;三讲真诚,分享自身家庭责任故事,拉近师生心灵距离;四讲韵味,将诗词经典融入教学,升华学生情感体验。吴老师的分享案例鲜活、语言风趣,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在随后的交流分享环节,大中小各学段的七位教师代表分别展示了如何将中国故事精准融入不同阶段的教学实践。
来自汉口辅仁小学的林璐让孩子们通过剪纸、粘土等手工创作,让王二小等英雄形象变得可视可触,将宏大的红色精神融入孩子的日常体验。红领巾实验学校的胡纯老师,在教学经历中得到启发,从孩子视角出发设立了三大维度和九大主题,打造出沉浸式思政场景,让孩子们从听说到亲历。
来自武汉市第七中学的王淑仪老师分享了如何将“闽宁协作”“八旬老人烟盒锡纸建言立法”等真实案例作为桥梁,引导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抽象理论,实现故事与理论的深度结合。武汉市第十九中学的许素娟老师分享了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思考“中国故事的内涵”,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更好地去理解中国精神和中国故事的内涵。新华下路中学金婷老师,通过主题演讲、课本剧等形式,引导学生从“听故事”转向“懂精神”,在角色扮演和剧本打磨中,深度思考责任与担当的内涵。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鹏启老师介绍学校通过“红巷里的思政课”特色品牌、沉浸式“音乐思政课”等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创造性呈现历史的热情,让思政教育在深度体验中入脑入心,用真情感染人,用真理说服人。

活动最后,武汉市教育学会中学政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张祖涛总结讲话,他寄语全体教师:要在“铁汉柔情”找方法,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进行分层设计;要“参与为王”是基础,让学生从听众变为故事的主角与共创者;要“衔接有方”聚合力,必须打通学段壁垒,形成持续的育人接力。
此次教研活动是江汉区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生动缩影。未来,江汉教育将持续搭建跨学段思政交流平台,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发创新课程,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助力区域思政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让信仰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