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齐一璇、许文秀 通讯员段金利、刘天禹)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地质碳储与工程安全研究中心、岩土力学与工程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5地下储气与能源储备国际青年科学家创新峰会于11月14日—16日在武汉召开。

大会以“CO2地质封存、地下储氢、地下空气压缩储能等地下气体储存中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围绕地下气体储存、地下空间储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等岩土工程前沿热点议题,聚焦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前沿方向及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需求,通过特邀报告、学术论坛等多元化形式,为全球该领域专家学者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峰会旨在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地下储气与能源储备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学术影响力,推动岩土力学与工程、渗流力学、地球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
大会开幕式由武汉岩土所地质碳储与工程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李琦研究员主持。武汉岩土所副所长李邵军研究员致辞表示,地下储气与能源储备技术对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李邵军主持了中国科学院国际交流计划国际杰出学者颁奖仪式,获奖人是英国皇家科学院、皇家工程院、美国工程院三院院士Martin Blunt教授。Martin Blunt教授在获奖感言中表示,开展地下储气与能源储备领域的全球性交流合作,对实现全球能源绿色转型、推进全球能源深度脱碳意义重大,相信中国将在地下储气与能源储备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会议汇聚了全球行业顶尖智慧,特邀报告环节亮点纷呈。
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孙树瑜教授以“地下储气应用中数字岩石物理的稳定高效数值算法”为题,介绍了深地储气领域新型前沿稳定性分析方法,为地下储气设施安全高效运行、保障能源存储与供应稳定奠定坚实的数值计算基础。美国Carbon Solutions公司首席执行官Richard Middleton作题为“SimCCS:理解商业规模的碳捕获、运输与储存”的主题报告,为CCS项目商业规划提供了可落地的风险规避与成本优化路径,助力这一关键减排技术从试点示范加速迈向规模化商用。美国Soeder Geoscienses公司首席咨询师Daniel Soeder围绕“清洁能源与气候技术的地下储存”展开分享,为氢能、二氧化碳等能源与减排物质的地下封存提供科学指引,为推动地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构建低碳能源体系注入关键专业支撑。
李琦研究员聚焦“中国CO2地质封存新进展”,全面展示了国内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领域的前沿成果,其研究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CCUS示范项目。日本东京大学Takeshi Tsuji教授介绍了“地下气体储存与地球物理监测与数字岩石物理技术进展”,深度解析地球物理技术在碳储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地下气体储存的降本增效与风险防控提供了经验与参考。丹麦科技大学Wei Yan教授带来了“含多种杂质CO2在盐水层储存中的解析解研究”最新成果,为含杂质CCUS项目的风险预判、方案优化提供了高效精准的理论计算工具。
为促进学术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大会设置了多个平行分会场,分别围绕地下储气与能源环境下井筒完整性评价与保障、多孔介质成像与多场耦合分析、CO₂高效利用与安全封存新进展、地下储气储能研究前沿等开展深入研讨。
会议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响应。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日本东京大学、丹麦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太原科技大学、三峡大学等40余家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130名代表参会。
2025地下储气与能源储备国际青年科学家创新峰会为推动地下储气与能源储备技术创新突破、保障能源安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注入强劲动力。参会各方将持续深化学术交流与产学研合作,共同书写地下储气与能源储备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