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报讯 图为:陈焕春在观察生猪的养殖情况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解鸿震 通讯员李述武 陈汉梅 丘剑山
禽流感、猪温疫,这些听起来让人惊恐的传染性疾病,在陈焕春看来,都是可防可控的,因为动物传染性疾病,正是其团队重点研究对象。其中,针对流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全国性猪伪狂犬病,陈焕春团队所研制的疫苗,仅这一项,就为全国养猪户减少损失达几亿元。
一种疫苗减少几亿元损失
今年61岁的陈焕春,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从事“兽医”行当近30年。
兽医在欧美很俏,但在国内总会招来一些偏见,而陈焕春又是怎么爱上这一行的呢?1972年,19岁的陈焕春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专业。1975年毕业前夕,他去荆州技校上个培训班,得知天门有大批牛因腹泄而死亡,他就借了辆自行车跑到田间去看。眼瞅着牛难受而死的样子,却又查不出原因,陈焕春眼泪直掉,“动物虽不能说话,但也是生命”。
大学毕业后,陈焕春被分配到动物外科工作,他选择了动物防治,即兽医行当。他后来得知,人类78%的传染病源于动物疾病,这更坚定了他的职业信念。
1989年,陈焕春从德国留学归来,包括湖北省在内全国养猪业爆发大规模莫名疾病。他去江汉平原调研,发现大批猪死亡;武汉市青山区一猪场,45头母猪有42头死亡。
为提取病毒,他对猪进行解剖,一蹲就是一下午,最后,常常是在别人搀扶下才能站起来。最终,证明这是猪伪狂犬病,之前在欧洲曾被喻为猪的“第一杀手”,1998年,疫苗研制出来。
2005年,陈焕春的猪伪狂犬病疫苗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已为全国养猪户减少几亿元损失。2013年,仅这一疫苗,就带来1亿元的销售额。
近年来,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动物结核、乙型脑炎等重大人畜共患病流行。陈焕春及其团队开展了相关防控技术研究,为阻断病原体向人传播,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贡献。2004年我国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陈焕春院士被任命为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指挥部攻关总体专家组组长,其团队研制了10余种禽流感抗原和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并于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学家兼当企业家
“企业家应有科学家的头脑,科学家要有企业家的头脑。”在昨日颁奖大会现场,陈焕春作为获奖代表上台发言时,曾如此感慨。
原来,猪伪狂犬病疫苗在1998年研制成功后,以600万元转让给了国内一家企业。几年后,陈焕春发现,几种疫苗一转让就不行了,结果都没推广好。于是,在陈焕春的组织下,2001年,成立了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随着公司壮大,还建起产业园。“现在有500多名员工,这包括一支科研队伍,一支成果推广队伍,一支售后服务队伍。”陈焕春自豪地告诉记者。
如今,陈焕春经常给人讲的一句话:“我当学生时,粮食供应每月女生24斤、男生27斤,每个星期加一次餐,才能吃到二两粉蒸肉。今天,人们饭吃饱了、肉吃够了,供给多了,于是有了更高的需求。这就是要吃得安全放心、优质美味,而且还要价廉物美。”
有了这种与时俱进的认识,陈焕春目前在用基因工程研制疫苗,并总结出,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牧业养殖要树立“少打针、少用药、环境友好、绿色健康养殖”的新理念。如此,才能真正保障食品安全。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