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但更多的时候,他更像一位农民,几十年扎根泥土种田。1959年,朱英国考入武汉大学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吃饭是天大”的问题,因此他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与农业相关的专业——生物;大二分专业时,他又放弃了热门的微生物专业,选择了植物遗传学。
1964年,朱英国毕业留校,开始专注于水稻的科研工作。那时,科研条件尚不健全,培育杂交水稻主要是在田野里做试验,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详细】
杂交水稻的推广,有效地解决了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的温饱问题,但培育优质、高产的水稻,仍然是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的一项长期任务。作为多年奋战在杂交水稻新品种培育和科研第一线的农业科技专家,朱英国把为我国粮食安全出力、为我国农业增产、为我国农民增收服务视为己任,从1972年起,朱英国从水稻育种材料源头创新入手,为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杂交水稻新品种长期探索。他始终坚持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坚持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详细】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我国的粮食生产问题,这一直让已是中国最顶级的农业专家和杂交水稻专家的朱英国为之感动。2013年7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期间,专程前往位于鄂州市杜山镇东港村的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实验基地视察,看望朱英国院士。“总书记到来时,田间温度达40℃以上,总书记不戴帽子,不打伞,下车直接来到田间。”对这些细节,朱英国院士仍记忆犹新。 这个基地有131亩水稻实验田,以朱英国为首的研究团队,在此进行水稻杂种优势机理、杂交水稻种质创新与基因发掘等多项研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