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有一种亲子距离叫守望 (记者刘蔚丹摄)
楚天金报讯□本报记者赵莉
《11岁小学男生3年内8次离家出走》报道昨日引发读者热烈回应,有“同病相怜”的家长致电本报,说起他们的孩子出走的过去。更多的家长则是表达了他们的无可奈何,作为70后、80后为人父母者,除了传承父母对他们的家庭教育,他们不知道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该如何去当好父亲母亲。他们和姜鹏的父母一样,也渴望得到孩子教育方面的指导。
昨日,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愿意为姜鹏及其父母提供义务的疏导咨询服务。
■ 家长叫苦
“我好话坏话说尽了,却没有效果”
70后80后家长感慨孩子难教
“我的孩子上小学时经常离家出走,那两年我的头发白了一半。”家住汉阳的乔先生是70后的家长,他的儿子也和姜鹏一样,常常离家出走,原因也是一样的,“我好话坏话说尽了,却没有效果,只有打了,结果就把孩子打跑了”。
一些家长坦言,现在听到谁家孩子离家出走的消息,似乎都已经不觉得奇怪了,因为听得太多了。他们奇怪的是:为何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跑?在他们看来,70后、80后出生的他们哪个没挨父母打骂的,也没见过这样动不动就跑的!
昨日,本报报道被新华网、新浪网、凤凰网、腾讯网等多家知名门户网站转载,不少网友参与了评论。
网友“秋风扶柳”的无奈很具代表性,他和妻子都是70后,自觉是“失败”的家长,因为和孩子接触得太少,8岁的孩子对他们直呼其名。他曾一度想让妻子做全职太太来照顾孩子,无奈的是,经济上的压力让他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将孩子托给了老人。他很为自己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担心。
“欢乐的小麻花”是一名80后全职妈妈,她说,80后的他们有一半已迈向而立之年,但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父母们的呵护下,他们大多晚熟,尽管为人父母了,但实际上自己骨子里还是个孩子!“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教孩子,只有交给我的爸妈了。”
华师一附中心理咨询教师尹邓安,一直在关注青少年离家出走问题。在他看来,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家缺失爱和温暖,哪里出了问题?就是家庭教育。“孩子成长的环境变了,却仍在用老旧的教育对待他们,不出问题才怪。”
■ 难处何在
“有的终日焦躁,有的对孩子寄予过高期望”
“竞争压力”让亲子关系紧张
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武汉大学教授戴正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2010年以来,在我省心理咨询个案中,涉及孩子教育的咨询逐年上升,已占大头,比例达40%以上。
近年来,涉及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学习问题(如升学压力、学习困难)、亲子沟通问题等咨询逐年递增。而这些孩子的家长,则集中在70后、80后。
戴正清说:“他们生存压力大,很多人没有时间陪孩子,有的终日带着焦躁情绪,有的则对孩子寄予过高期望,孩子要么处在家长教育的真空带,要么长期处在重压下,孩子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网上,“真水无香”满是焦虑,作为80后的职场女性,她的孩子一出生就由外婆一手照看,在孩子面前她没有一丝威信,再想到自己还必须面对高负荷的工作,她不敢想将来,觉得快要崩溃,“我的孩子将来会不会也不想跟我说话?”
70后、80后的家长,为何会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显得无助?
对此,湖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徐楚桥认为,相当一部分年轻家长,特别是年轻的妈妈为没有条件与孩子相处而苦恼,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徐楚桥认为:70后、80后两代人都是在竞争中成长的,并仍在竞争中生存,他们绝大多数人目前还没有获得经济上的安全感,同时又怀有较强烈的成功渴望。他们普遍有焦虑感:我能否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良好的教育?孩子将来能否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人?无形中,他们又将自己的这种“竞争天性”迁移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孩子在焦虑的氛围下成长,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亲子关系自然会很紧张。
在徐楚桥看来,70后的家长、80后的家长又各有特点。“70后一代,他们成长于中国社会急速转型期,他们的文化程度又高于长辈,他们自信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民主的家庭氛围,他们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而80后一代则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多是50后、60后,积攒了一些带孩子的经验,又没过足带孩子的瘾,所以在孙辈出生后,几乎是一手包办。在很多家庭中,80后一代成了配角,他们陷于两难境地,既需要父母帮忙带孩子,又无法阻止父母对孩子破坏性的教育。
■ 如何改变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重要”
年轻父母亟需家庭教育指导
全国妇联曾发布的“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最新调查显示,98%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很重要,家长对孩子德智体发展、理想教育知识和家庭教育方法的需求迫切,但是缺少科学有效的指导和服务。“就儿童成长来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前瞻、更重要。”尹邓安说,现在一些70后、80后都当父母了,但在怎样教育孩子方面他们比较茫然,亟须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
然而,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目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与家长的需求差距较大,家长反映近半数(46.8%)的城乡学校和社区,均未建立家长学校或家教指导机构;27.8%的家长从未参加过家长学校和家教指导机构的活动。
张女士是武昌首义中学的一名家长,她坦言,自己一直是摸索着如何教育孩子。以前学校也组织过“家长学堂”,当时一听觉得有点道理,可事后想想这些理论自己也都明白,就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够,“现在社会上也有一些家庭教育机构,但在组织、管理、收费等各方面都比较混乱,我只能靠自己。现在大家更多的方式就是买书看”。
三角路小学学生家长樊女士自己也是一名教师,她觉得,在家庭教育方面自己只有一些理论知识,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现在,她会通过家长圈、博客圈和一些年轻家长交流孩子教育经验,但仍觉不够系统。
尹邓安说,现在的中小学校都设有家长学校,但很多学校迫于升学压力,无暇顾及,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应该让家长学校对家长起到更实在的指导作用,不光要传授理论知识,更多地倾向于方法、技巧的指导,“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 专家建言
与孩子沟通态度决定一切
“孩子沟通时呈现‘U’形结构,即学历较高或较低的家长,比较好说话。”昨日采访中,尹邓安说起他调查中发现的有趣现象。
他曾对100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学历较高以及较低的家长更懂得与孩子相处。把“U”从中分断,上面左边一部分代表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右边则是文化程度较低的、甚至是“文盲”家长,“U”的底部表示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家长。尹邓安分析说,前者一般受到的教育多,明白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后者因为缺乏知识而尊重知识,他们更能理解孩子。相比之下,初中学历的家长最不易与孩子进行交流。“这一类的家长,不少人还在为自己没能上大学感到遗憾,他们便将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由于教育方法的缺失,这类家长教育子女简单粗暴,命令多于商量,矛盾就产生了。”
尹邓安说,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态度决定一切”。他认为,只要是家长懂得沟通的重要性,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多为孩子考虑,所有的矛盾都是可以解决的。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
尹邓安说,他曾为一名进城务工人员做过义务咨询。那个家庭有一个叛逆的10岁男孩,基本上不和父母说话。尹邓安嘱咐家长,每天工作再晚,回家时也要进孩子的房间,在孩子的床边坐一会儿,摸摸孩子的头,给孩子掖掖被角。
就这样,一段时间后,这个10岁男孩开始打开心门。“家长真心爱孩子,他们是感觉得到的,态度决定一切!”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