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青春在线

[毕业季]华科“最牛班集体”:贝时璋菁英班18人全进名校深造

发布时间:2016-06-14 09:27:40来源:荆楚网

  华科贝时璋菁英班学子合影

  荆楚网消息(通讯员赵睿 谢倩)1人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全额深造奖学金;3人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攻读硕士;13人进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华大基因研究院继续深造……6月,毕业季也是收获季,华中科技大学校园里不时传来毕业学子的佳音,格外振奋人心。在这一串串沉甸甸的收获里,该校生命学院一个仅由18名学生组成的贝时璋菁英班脱颖而出,走进大家的视线。

  2013年,为积极响应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系列行动计划”,华中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联合成立贝时璋菁英班,为优秀本科生提供高校与科研院所优质教育与科研资源,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生命科学领域领军人物。

  菁英班究竟有多牛?走进这个班级,你会找到答案。

  最牛选拔:豪华专家面试团

  “谈一谈你为什么想加入贝时璋菁英班?”“说一说你对英才教育有什么理解?”

  2013年,第一届贝时璋菁英班开始面向华科全校招生,为保证生源质量,生命学院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派出了“豪华”的面试导师队伍。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副所长高光侠,生命学院副院长余龙江等一大批杰出的专家教授直接走进面试间,与学生面对面对话。

  “学习成绩好只是基础,我们更关注学生是否真正想投身到生命科学研究中,是否具有在生命科学领域长期发展的能力与潜质。”徐涛介绍说。

  余龙江介绍,贝时璋菁英班的选拔尤为严格,要求学生具有较深厚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基础,具备较高的人文道德素养以及自主学习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第一届贝时璋菁英班报名人数众多,招生委员会根据学业成绩和简历筛选了29名学生进入面试环节,最后18名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学生俞昊男回忆:“当时看到学院很多优秀的学生参加了面试,心里很忐忑。但是面试过程中老师们非常友好,问了我的科研经历,主要关注我们从事的科研项目的总体思路和原理,让我又放松了下来。”

  最牛培养:京汉两地2+2模式

  从武汉到北京,从华中大到中科院,2015年3月,第一批贝时璋菁英班开始了完全不同于其他学生的学习方式。全班18名学生前往北京,开始了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两年的学习生活。

  “中国科学院有优质的科研教学资源,高校有完备的育人体系,共同培养将会带来1+1>2的收益。”班主任谢红萍老师介绍,贝时璋菁英班学生专业为生物科学专业,学制四年,培养模式为分阶段实施“京汉两地2+2”的学习模式。学员前2年在学校完成通识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后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进行系统地专业方向课程和科研实践训练。

  “大家第一感觉就是‘不差钱’。”谈到刚进实验室时的场景,学生胡杰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兴奋劲儿,“一起吃饭时我们最离不开的话题就是‘攀比先进的实验设备’”。

  高大上的实验设备带来的兴奋过后,随之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实验室实习阶段,导师会直接把课题交给学生。“不同于基础科研训练,这里不再是小打小闹,不再是帮师兄师姐打个下手。他们要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实验,操作各种先进的仪器,阅读最新的文献……”胡杰的导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李国红教授介绍。

  2014年,李国红成功解析30nm染色质结构,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方式在顶级期刊《科学》上发表。正当胡杰顶礼膜拜之时,李国红却将后续研究工作中的一个前沿课题交给了胡杰,虽然在课题刚开始不久,一篇《PNAS》文章就报道了类似的研究工作。但胡杰觉得,能接触到随时可能被抢发的前沿课题已经足够幸运,“不仅拓宽了国际视野,也树立了自己的科学理想”。

  最牛导师:见到了传说中的“大牛”

  “在上学期的一节课上,老师给我们讲到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EricBetzig,下个学期就把他请过来开讲座了。”在学生何仁喜印象里,加入贝时璋菁英班,见到传说中的学术大牛,可谓是惊喜连连。

  优秀的科学精神、科研素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离不开导师的教导和培养。贝时璋菁英班班级教学师资力量参照国内外知名高校相应课程最高教学质量标准,由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和选聘。在这样的标准下,首期贝时璋菁英班共聘任王志珍、饶子和、郭爱克等7位院士和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为兼职教授,共18人。

  进入生物物理所后,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和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国际顶尖的科学家纷至沓来。“上课或阅读文献时,我们了解到相关领域科学家的名字,关注他们从事的科学研究。没想到,用不了多久,我们或在讲座上,或在午餐会上,就真的见到了这些传说中的大牛,像做梦一样。”学生何仁喜说,近距离接触这些科学家,我们更生动直观地了解到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完成这些伟大科研工作,倍受鼓舞。

  最牛课堂:跟着老师的“套路”走

  “赫荣乔老师风格最幽默,胡俊杰老师整堂课没一句废话,苗龙老师每次都教我做科研的哲学,冯巍老师一节课就让我透彻掌握了几年都没弄懂的NMR量子力学原理,马聪老师直接给我们讲述他实验室尚未发表的科研工作……”

  在贝时璋菁英班的课堂上,老师们讲课风格各异,而谈起他们,学生也像是打开了话匣子,有说不尽的故事和感受。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曹鹏老师在讲视觉的形成机制时,一个上午讲了不到20张PPT课件,每张ppt课件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每讲完一个故事,他便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神奇的是我们总能进入他的‘套路’,提出的问题竟都是他下一张PPT要讲的内容”。学生张晴对曹鹏的课至今记忆犹新。

  贝时璋菁英班课堂采取讲座的方式,每门课分为若干个专题,由不同老师讲授。内容上不会太强调概念的记忆,一般仅在每节课开始解释部分概念。授课思路往往围绕一个领域的历史或者研究过程展开,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菁英班的课堂绝不是灌输式的教育,老师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课堂上提问很多,学生们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对此,中国科学院大学胡俊杰教授说:“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研思路,对经典的生命科学重大发现的讲述,如生物膜结构模型的产生,我们引入课本中没有详细描述的步骤和细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实验结果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出重要理论的过程。以实例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最牛学生:与世界顶尖大学同台竞赛

  2015年,美国东部时间11月1日,对于贝时璋菁英班的学生来说,这是个值得记住的日子。以贝时璋菁英班同学为主的参赛团队赴哈佛大学参加国际生物分子设计大赛,一举夺金,获得总分第三名,这也是该赛事举办以来中国高校队伍取得的最好成绩。

  对于贝时璋菁英班的学生来说,参加历项国际大赛与世界顶尖大学同台竞赛,并取得骄人的成绩,并非偶然。

  从2014年起,华科大生命学院就派送贝时璋菁英班部分同学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和国际生物分子设计大赛,陆续获得银奖金奖等奖项,这里俨然成为他们表演的舞台。

  参加国际赛事只是其中一个舞台,学校要求并组织学生在大学期间,每人参加国家级及以上学术会议至少2次,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学习至少1次,参加聆听学术报告至少20次,促进学生熟悉生物科技前沿。

  大浪淘沙始见金。如今,贝时璋菁英班的高质量培养成果初露端倪。据不完全统计,大学期间,班上8人次在国际学科竞赛中获奖,2人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金奖,2人获湖北省高校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等。

  谈到贝时璋菁英班模式为什么培养出这样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谢红萍深有感触。她表示:“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要有大量优质资源的投入,我们通过制度创新,整合了优质科教资源,为学生们提供了最好的硬件设施和最强大的导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