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巴山大峡谷附近高山上的草坝村小内,唯一的代课老师赖贞元正在给全校仅剩的1名学生王龙泽上课。这是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只有1名学生的情况。
师生两人。受访者提供
学校只剩1名学生 担心孩子失学父亲急哭了
“赖老师,学校好久开学?”问话的正是草坝村小今年唯一的学生王龙泽的父亲。
王龙泽今年6岁,母亲生下他不久后去世,父亲王兴孟因患病残疾,行动非常不便,一家人靠低保维持生活。今年8月,开学前夕,得知其余4名学生转学,担心学校因只剩1个孩子而不开学,平时走路十分困难的王兴孟,坚持拄着拐杖找到了赖贞元。
当听到“等通知”的回答时,王兴孟禁不住当着赖贞元的面哭了起来。
王龙泽在学习。 受访者提供
原来,草坝村小原本的在编老师退休后,高中文化的代课老师赖贞元一人承包了所有年级学生的全部课程教学。“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大山,没有老师愿意来这里。”如果草坝村小不开学,赖贞元不教书,王龙泽想要继续读书,则面临转学、住宿、接送等诸多问题,这些在平常人看来的“小问题”对家境贫寒的王兴孟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压力。
“爸爸,送我到‘中心校’去读书嘛!”看着别的同学纷纷转学到当地人口中的“中心小学”——宣汉县龙泉学校,王龙泽感到孤独。王兴孟思考再三,“中心小学”太远,孩子年纪小,不能在学校住宿,如果租房子,一年近2000元人民币的房租无疑会压倒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
王龙泽在学习。 受访者提供
而此时的赖贞元同样面临着心理上的煎熬。草坝村海拔较高,村里人靠种地、养殖为生,虽然价格便宜,但因交通不便很难卖出。赖贞元现在每月有近1300元人民币的代课费,妻子则在家种地、养猪,供养读大学的儿子和即将高考的女儿,一家四口花费不小。一方面家庭的巨大开支需要他获取更高的收入,一方面仅剩的学生 成为他心头的牵挂。
守护“情况最特殊”的学生 他们这样说……
“我很同情他们,王龙泽爸爸在我面前哭我很难过。”赖贞元是当地人,年幼时在草坝村小读书,成年后在草坝村小代课,见证了学校由“规模最大”时的40余名学生到现在的一个“独苗”。他深知对于草坝村的孩子来说,有书读、有学上意味着什么,也深知自己这位代课老师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只要有一个娃娃在,就绝不能没书读!”王兴孟找到赖贞元后,他立即联系了“中心小学”——宣汉县龙泉学校,校长牟大钊得知情况后,告诉赖贞元:“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们)也要继续教下去,家长的担心是多余的!”
师生两人。受访者提供
在当地,像草坝村小这样的教学点还有8个,每个教学点几乎都是1名老师带着好几名学生上课。牟大钊说,9个教学点都在大山深处,年龄大的学生能照顾自己,就可以到“中心小学”就读,学校提供住宿,年幼的孩子则只能就近选择村小就学。
坐车、步行、过河……草坝村地势陡峭,到“中心小学”需花费近3个小时,王龙泽年纪小,不能独自到学校,这也是父亲王兴孟担心的原因之一。
王龙泽在学习。 受访者提供
“不能因为只有一个学生就撤了教学点,阻断娃娃读书的路我们做不到。”校方的回答让赖贞元非常感动,他第一时间找到了王兴孟,告诉了王兴孟一家这个好消息。
“你放心,只要娃娃在学校读书,我就继续教下去。”赖贞元的承诺让赖贞元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一直担忧的王龙泽也开心地笑了。
王龙泽的“小目标”:长大想当科学家
今年9月,赖贞元把多余的课桌整齐堆放在教室后,剩下一张比较好的留给王龙泽,再简单打扫了下卫生,师生俩就这样开始了新学期的生活。
王龙泽一个人的体育课。受访者提供
学校2017年经过简单修葺,仅有的几间教室还算明亮。每天早上7时,王龙泽会把饭煮好,和父亲王兴孟简单吃完早饭后,他就会到学校,把教室打扫干净,然后赶紧拿出课本开始早读。每天8时30分正式上课,直到下午13时,他才结束一天的学习。
为了让王龙泽打好基础,赖贞元今年开学特意选用了小学一年级教材,“未来可能还会有一两名学生入学,只要有学生在学校,我就会教下去。”赖贞元这样说道。
草坝村小资料图。受访者提供
王兴孟告诉记者,自己因为读书少,吃了没文化的亏,所以特别希望孩子能多读点书。当被问到今后的愿望时,王龙泽说自己长大想当科学家。对此王兴孟不置可否,在他朴素的愿望里,“能多认识两个字,娃娃今后出去打工都不一样,不然想上厕所都不认识‘厕所’两个字。”
(作者: 编辑:周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