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老河口玉雕”正式成为湖北省级非遗(图)

发布时间:2016-04-29 11:38:59来源:SRC-4129

  襄阳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老河口分会副会长陈勇正在加工的一块绿松石

  襄阳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老河口分会会长杨林的玉雕作品

  楚天快报讯 通讯员皓瀚何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原老河口玉雕厂生产的大量优秀工艺美术产品曾享誉全国,远销日本、欧美、东南亚。它曾是鄂西北最大的玉雕厂,也是全市出口创汇的中坚力量。上周,襄阳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在老河口授牌成立分会。近日,“老河口玉雕”正式成为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玉雕出口换外汇

杨林和陈勇分别是襄阳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老河口分会的会长与副会长,他们两人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入老河口玉雕厂的职工。

杨林说,玉雕厂的前身是当地合作社的一家钟表铺,里面有个河南老工匠,会点雕刻手艺。修、卖钟表的空暇,雕了一些精美的茶杯、小酒壶,被社主任看到,就摆在铺里的柜台中展示。碰巧被当时在老河口寻找外贸产品的襄阳领导看中,对他们提出建议,当时玉雕能出口换汇,老河口又距郧县、竹山等产玉地很近,可以就着好形势招工搞玉雕厂。“一块好点的玉雕产品能顶几车木耳、香菇。”杨林说,因为那时国内购买力低,玉雕产品几乎全部出口换汇,玉雕厂越做越红火。

杨林介绍,建厂初期,玉雕匠都是从河南请过来的,年纪较大,加上工具落后,产品大多“粗、笨、不精”,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为了“技术救厂”,杨林和陈勇凭借好手法,成为5个被推荐到北京一家工艺美术厂深造的“幸运学徒”。后来,他们的玉雕作品成为外贸抢手货,挣回一笔笔外汇。

玉雕匠须是杂家

“搞玉雕的不仅要心细,更要胆大。”陈勇说,玉雕与其他雕刻不同,玉本身就价值不菲,雕刻中很可能因为小失误,报废一块好材料,这样的损失是玉雕厂和玉雕匠都难以承受的。也正因如此,过去老河口玉雕厂里细分为人、兽、花卉、炉瓶等不同的加工车间,不同的手法、技术雕刻不同的类别。

受“学、赶、超”时代氛围影响,厂里的学徒们个个干劲十足,技术好了好的材料才能到自己手里来。材料少就自己找石头练手,工具少就利用废铜烂铁自制工具。陈勇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因工具匮乏,一个作品在雕刻前往往“做工具的时间比做玉雕的时间长”。

陈勇曾经做过一件玉烟嘴,因现有的钻不够细,他将一辆废旧自行车轮的钢条拆下,砸扁后入火冶炼来增加硬度,再用砂轮将头磨平来当钻。“过去搞玉雕的都是杂家,要揽雕刻、打铁、书画等手艺于一身。”陈勇笑着说,“杂家”并不夸张,干活的同时还不能断了学习,雕牛得知道牛有多少块肌肉、骨头,雕人物得明白人物历史背景。

老河口玉雕成为非遗

襄阳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被行业授予“中华玉雕大师”的陈启敏,当年也是老河口玉雕厂的一员。他说,原来厂里都是成熟的玉雕好手,在雕刻前,都在充分“相石”“制图”“上墨”之后,才动刀开工。

因为玉雕过程不允许有失误,每件作品都需从料性、颜色、形状等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因材施艺’就叫做‘相石’,而且绘画功底越扎实的,雕刻的作品往往越精到。”陈启敏说,材料中的瑕疵往往需要巧妙地构思成作品的一部分。

陈启敏曾获得一块上好的墨色玉石,但美中不足的是玉石上下有两个白色圆斑,要想去掉就得切割成小块,材料可惜了。他便“俏色巧用”,将圆斑分别雕琢成月亮和小童手中的灯笼,描绘出“孟浩然夜归鹿门”的情景。

陈启敏介绍,厂里曾流行“雕玉器不如在餐馆雕萝卜”的说法,因玉雕为手工操作,生产周期长,并且学习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在雕琢的过程中又要创作者有自己的创意,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玉雕的学习,玉雕技艺后继乏人。加之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成了潮流,厂里玉雕匠们选择单干,玉雕厂逐渐散伙。

当得知“老河口玉雕”被纳入湖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陈启敏表示,希望今后能组织起人才,重振本地传统玉雕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