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翻山又越岭,只为一首好歌:他们是民歌搜集者

发布时间:2017-07-02 09:27:42来源:楚天都市报

图为:四位房县歌王左起:尤德凤、朱其全、陈茂云、刘光有

图为:袁正洪的讲座让武汉音乐学院的学子大开眼界

图为:陈如军抱着自己辛苦搜集来的古歌本

图为:陈如军背到武汉的歌本放满了长桌

图为:古医药书也能唱出来

楚天都市报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的经典篇章,配上湖北民歌的曲调,是种什么样的效果?

这并非新创意,在湖北房县,诗经民歌已经传唱两千余年。

近日,武汉音乐学院的一场非遗主题的讲座,特别请来尤德凤、朱其全、陈茂云、刘光有四位房县歌王以歌开场,他们高亢有力的歌声,让学子们惊叹不已,“没想到《诗经》和民歌能这样结合在一起!”

听着现场热烈的掌声,讲座的主讲人、67岁的袁正洪和41岁的陈如军开心地笑了。“湖北是诗经之乡,诗经的编撰者尹吉甫就是房县人。”袁正洪介绍,他们长年奔走于深山乡野,挖掘和搜集诗经民歌,“事实证明,我们所做的这些是有价值的。”

一名尹吉甫的“铁粉”

袁正洪1950年生于房县。儿时经常要上山砍柴,有时候要走一二十公里远,“又饿又累,全靠‘砍柴砍到老山坡’这样的民歌和山上老药农喊的号子提神解困。”他家住在房县城关东街,“每次经过‘周太师尹吉甫故里’大石碑时,父亲就会说‘这是尹天官的碑’,他告诉我,尹吉甫文武双全,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也是房县历史上最大的名人。”

在这样的熏陶下,1974年,袁正洪开始有意识地搜集房县民间文化,1980年起着重关注诗经尹吉甫文化。

不搜集不知道,一搜集吓一跳。“房县简直是民歌的海洋、民间故事的宝藏。”他说,“尤其是诗经尹吉甫文化,说博大精深也不夸张。这些民歌散落在深山乡野,我觉得如果没人去挖掘、整理,实在遗憾。”

2004年秋天,他到房县门古寺镇考察,当地朋友热情邀来几名民间歌师唱民歌。“我问他们会不会唱《诗经》民歌,他们说不知道《诗经》是什么,但我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他们马上说:这首歌我们从小就会唱啊。”

袁正洪走访发现,当地有很多民歌与《诗经》有关,有些歌词就是《诗经》的原句。“不少词句深奥难懂,但这些文化水平并不高的民歌手们,竟能张口就唱。”

歌王陈茂云、尤德凤介绍,当地这些歌都是从长辈那里口口相传来的,没人专门教。在认识袁正洪之前,他们甚至不知道这些歌,是源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口口相传,再加上后来不同人的演绎,不少歌也有许多版本,比如《关雎》,在房县的唱腔就不下十种。

四十多年来,作为公职人员的袁正洪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民歌和尹吉甫身上,别人休息去打牌,他则上山下乡。也有人不理解他,远远看见他过来,就笑说“尹吉甫来了”,也有人语重心长地劝他“何必自找苦吃,钻古书堆子,费脑筋伤神”。

所有这些,他不在意。他翻山越岭,追随民歌,做了大量详细记录,还写了两套共6本丛书,推广这些民歌和尹吉甫文化。

“收集挖掘说辛苦是辛苦,但也有快乐与满足。”他笑着说,“有时候我上着班,电话响了,那头是个采药的山民。他说一个人采药呢,挺无聊,想唱歌解闷,但一个人唱也没劲。所以他专门打过来,让我开着免提,他一边干活一边唱,我一边干活一边听。”袁正洪笑道,自己很荣幸,成为这些爱唱民歌的人的知音。

在他的影响下,民歌手们也开始主动推广民歌文化。歌王刘光有,就组建了尹吉甫镇诗经民歌艺术团。能唱六百来首民歌的朱其全,家里4岁的小孙子也能跟着他一起唱了。

一位老师的特别梦想

袁正洪与陈如军相识,正是因为民歌。“你一定要认识他,他特别了不起,从大山里用竹篓背出了上千首民歌。”尽管两人相差26岁,但袁正洪毫不掩饰对陈如军的欣赏。

陈如军是十堰市竹溪县桃源乡厚白小学的一名教师,21年前,他在教书之余,开始搜集周边三个省、十个县几十个乡镇的民间传统文化。

他所在的地方有多偏远?他说,从他的学校到武汉得花3天。不过,这样的路途比起他在当地搜集民歌还是容易多了。大量民歌散落在竹溪南山的庸巴山中,他背着竹篓,爬高山钻密林,攀悬崖峭壁,到那些荒凉偏僻的地方拜访民歌王、歌布袋、吹鼓手、锣鼓匠、故事篓子等民间艺人,记录歌词、曲谱等文字音响资料。只要听说哪座山上有唱歌的,哪怕山高路远,他也要去一趟,一趟不行就两趟、三趟……慢慢的,十里八乡的人都认识他了,只要一看见山道上出现了一个提着蓝色布袋背着背篓的身影,都知道“那个搜集民歌的娃子又来了”。

“为了拉近关系,住在山上的人,我就帮人家先背点日用品上去,下来的时候,我的竹篓里就装着歌本。”他笑称,这些年为了搜集到这些歌词歌谱,自己帮人种过地,收过粮,割过草,穿烂了三十多双解放鞋,骑废了五辆摩托车。就这样,他搜集了民间古唱书等六百余本,自己记录的文字资料六十多本,跟三百多位民间“高手”成了朋友。

除了走访,他还三上北京,拜访专家,多次赴省城请专家学者指导、鉴定。结果专家们发现,他挖掘整理的民歌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庸巴风情民歌”,是千百年来百姓口口相传的原声,既延续着《诗经》‘庸风’的传统,也融合了巴音、楚调、秦韵、川味。

他还专门背了百余本精华“藏品”来汉,记者看到,许多书本极为古旧,有医药养生、有传统戏折、民间故事,字里行间被从前的歌者标上提示唱句停顿的红色小圈。原来这些都是能唱的!陈如军介绍,他们当地人有唱歌的传统,有时候说话说不清,干脆唱出来。他说自己以前也唱,但可能是讲课太多,现在嗓子不行,“就专心搜集吧。”

目前为止他已经整理出古庸巴民歌、民戏、民间故事、民间医药、古盐道文化等文字资料几百万字,劳动歌、生活歌、情歌、盘歌、儿歌、灯歌、谜语歌、战歌、劝世歌、故事歌等民歌三千多首,撰写研究论文五十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