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报记者张军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9月3日胜利日,《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激荡的旋律多次奏响。这首歌77年前由冼星海谱曲,诞生于武昌昙华林,传唱全国。“《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张光年,笔名光未然,毕业于昙华林的中华大学。”8月11日,武汉地方文化研究专家、重病初愈的刘谦定,应楚天金报之约来到昙华林,讲述了这片土地上兴办教育的人和事:那一桩桩往事,拂去尘土,依旧令人澎湃;那一位位人物,久经岁月,还是那么瞩目。
陈时:小巷办起中国首座私立大学
南开创始人张伯苓为何哭
从胭脂路走过来,在与昙华林街垂直的一条小路上,刘谦定指着脚下说,“这条路是后来开的。这条路上原本有栋老宅,拆了,那是陈时的故居”。
他又指着花园山下、挂着融园咖啡馆招牌的西式小洋楼说,那是中华大学的教授公寓。原来这样的小洋楼有11栋,拆得只剩下这一栋了。“我见过陈时的故居,原来也是座类似(融园)的小洋楼……”
中华大学,为陈时1912年5月13日创办,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校名取意“振兴中华”。7年后,天津才出现国内第二所私立大学,就是南开。“那时流传‘南有中华,北有南开’。”刘谦定说。
陈时,黄陂人,早年就读庆应大学等日本名校,很推崇创办日本首所民办大学庆应大学的福泽谕吉。在日期间结识了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由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
1911年,陈时毕业归国,当年武昌首义爆发,遂参加革命。次年,陈时决定实施教育兴国理想,动员父亲和大伯举两房财力“毁家兴学”,创办中华大学,效仿庆应大学设大学、中学、小学以及女子各部,并设佛学院等。
私人财力有限,陈时筹资办学只能四处租房,融园那栋公寓也是租的。陈时兴教义举感动了代总统黎元洪,黎曾以政府名义划拨清政府遗留的粮道督署给陈时做校址。后来,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来中华大学参观、讲学,流着泪对陈时说:“你在小巷里办起了大学,不容易啊!”
恽代英从学生、教师到革命者
办学条件纵然艰苦,陈时却能请来那个时代的名师、名士,康有为、梁启超、胡适、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杜威(美国)、泰戈尔(印度)等国内外知名人士上百人,均曾来大学讲学。梁启超曾任大学首任董事长,章太炎不仅任教还担任中文系国学研究会会长。
学校培养的学生也很了得。恽代英在中华大学从预科读到大学毕业,留校当了中学部主任,从这里成长为中共早期领导人。还有中共英烈林育南、施洋,哲学家冯友兰,《资本论》首译者、原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原红四方面军政委、俄华大词典编辑陈昌浩,还有诗人张光年,1939年,他创作《黄河大合唱》组诗,经冼星海谱曲,成为海内外华人抗战的最强音。
1938年,武汉沦陷前,陈时收到庆应大学同学重光葵密函,劝他留在武汉。陈时毅然举校西迁至重庆。日本战败,在投降书上签名的,就有时任外相的重光葵。
1952年起,中华大学一分为三。这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华大学的化学、国文两系,与华中大学、中原大学等高校合并成立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即华中师范大学前身)。次年,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武汉大学等相关系科合并成立中南财经学院(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其他科系并入武汉大学。
陈时曾给中华大学立下校训:成德、达材、独立、进取。德在材之前,有独立人格,积极追求进步。“陈时筹资兴学40年,一生不做官,不领学校一文薪俸。他的一生,是其校训的最好表率。”刘谦定由衷地感叹。
文华书院:
教会办出的全国名校
陈时的中华大学出现在昙华林,并非偶然,在昙华林,最早兴办学校的是西方教会。
如今尚存于戈甲营的崇真堂,前些年还可见到“男学堂”牌子,这是西方教会在武昌办学的开始。其创建人为基督教英国伦敦会牧师杨格非。
此人自1861年汉口开埠,就来到汉口连开了几所教堂,其后多次向武昌官府提出购地申请。清政府官员几经考虑,才同意划出那时已成废墟的昙华林一带。据考证,昙华林原是一片佛教丛林,后被太平天国烧毁。“西方教会在昙华林建教堂,以花园山为界,以北是基督教新教,以南是天主教,相互从不混淆。”刘谦定说。
1871年,美国圣公会开设文华书院,校名纪念早前来华传教的文惠廉。1874年,布伦小姐捐资在文华书院办湖北首座女校布伦女校。1909年,翟雅各创办文华大学。次年,该校教员韦棣华女士开办文华公书林,是近代中国首个公共图书馆。1920年,韦又创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是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学专科学校。
韦棣华学生中最出色的,要数桂质柏(桂希恩教授的叔叔)。桂质柏1918年考入文华大学,1920年入文华图专攻读图书馆学,1931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图书馆学博士。
1924年,在文华大学基础上建成的华中大学,是全国13所基督教教会大学之一,与燕京、齐鲁、东吴等大学齐名。
今天,在湖北中医学院仍可见到文华书院到文华大学建的圣诞堂、翟雅各健身所,可惜文华公书林等建筑已被拆除。
文华书院出的名人中,刘谦定较推崇余日章。余早年就读文华书院,后受教会资助赴美哈佛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回国任文华大学附中校长,首创中国第一届夏令营。武昌首义时,余创办中国最早的红十字会在前线救死扶伤。其时清海军统制萨镇冰率舰欲炮轰武昌,余持黎元洪手书,只身乘船上舰面见萨镇冰,成功劝其退兵。后来,萨镇冰也起义了。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结婚,余受邀主持西式婚礼。
省立一中:
前世今生均赫赫有名
从武昌友谊大道直接走进昙华林街,就能看到一所中学,即武汉第14中。
2009年,时任该校校长汪适中给副市长岳勇写信,希望恢复“湖北省立第一中学”老校名。其实14中老校名还有很多。
据刘谦定考证,14中校址曾是湖广总督林则徐设立的丰备仓。1903年,张之洞在此兴办东路高等小学堂。同年张之洞将武昌原自强学堂改设为文普通中学堂。时逢废除科举考试,文普通中学堂成为当时国内第一所官办新式中学堂。该学堂后也迁至14中,称第二文普通学堂。
武昌首义后,1912年,北洋政府推“壬戊学制”,文普通学堂改为湖北省立第一中学,从旧式学堂向现代学校转变。
武汉沦陷前,省立一中与湖北省武昌高级中学一同迁到鄂西建始,组成“湖北联中”。抗战胜利后返回,曾用名湖北省武昌高级中学。1955年改为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历史上从这一学府走出的人物众多。董必武1905年考入文普通中学堂,列为最优等五名之中的第一名。陈潭秋曾入省立一中上学。其他名人还有李四光、宋教仁、石瑛、黄侃、严文井等。
14中“最显赫”时,当数抗战期间,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设在省立一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当时田汉、冼星海、张光年等,齐聚于此,为宣传发动民众抗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三厅”遗址仍成游客向往的地方。
(作者: 编辑: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