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列表

太给力!网媒记者感慨桂工学子是一支科技创新生力军

发布时间:2016-12-29 17:06:11来源:荆楚网

  荆楚网消息(记者 徐建平)伟人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往一些程序复杂、科技含极高的产品多半诞生于专业科研院所。可如今诸如智能汽车、机器人、无人机、绿色可再生混凝土、等高科技产品却成了在校本科大学生的自创玩具。12月28日上午,在结束了对桂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实地探访后,“创新创业展活力 高校青春风采行”2016年广西教育网络行对桂林理工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加期待。大家马不停蹄地来到创新科技孵化中心一探究竟。

  1800㎡的孵化中心是学校双创基地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在校大学生将智慧变现为生产力的“创新摇篮”。在大学生双创基地管委会指导下,成立仅半年多的中心就陆续成功孵化出近百个项目,可谓“高产模范生”。“之所以高产出,是因为学校坚持创新创业‘不偏科’。目前为止,入驻项目基本涵盖了学校开设的大类学科。”校团委副书记陈小波骄傲的说。

  科技孵化中心成立后,相继诞生了“挑战杯”赛全国一等奖、“互联网+”赛全国铜奖、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特等奖、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一等奖等一大批优秀项目被师生打趣地称为“创新福地”。

  工作室宣言:大学不留白挑战在路上

  近几年,智能机器人火了,一时间成了许多高校争相研究的科技新领域。在科技孵化中心,记者们见到了依托学校机械与控制工程学这门优势学科逐渐发展壮大的机器人工作室团队成员。

  “一个成立不到一年的工作室,就在各类省级、国家级知名大赛上初露锋芒摘金夺银,让人十分佩服又好奇。”东南网记者袁园很想进一步探究机器人战队成功的秘诀。工作室负责人菜灿鸿同学告诉她,是因为热爱才让我们几位团员走到了一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除了队员们本身具备扎实的机械工程和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外,名师指点不可少。”

  有队友腼腆地说道:智能机器人研发就好比孙悟空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在创新之路上,总会遇到各路妖怪。张烈平、秦建华两位指导老师一直鼓励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越是难征服的敌人功力越强。能打败它就意味着我们的战斗力越强。蔡灿鸿总结说,做科研创新研究心态很重要。如果能用轻松积极的“打怪”心态去审视困难,解决困难,那么随着被你消灭的妖怪越来越多,这就预示着你离成功越来越近。

  在工作室的同学们苦练内功的同时,学校领导和中心管理部门被大家的勇于创新的精气神感染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诊断会”“创新精英培训班”等顶层设计相继出台。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团队配备优秀军师贴身指导、24小时开放实验室等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增值服务向项目孵化团队奔涌而来。

  在潜心钻研了大半年后,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技术宅”组建战队疯狂打比赛。他们喜欢用竞赛的方式直接检验团队的科研能力和整体水平,真正发挥“以赛促学”的内在价值。

  Robomasters全国机器人大赛南部赛区2项三等奖、“创青春”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互联网+”广西大学生创新创新大赛二等奖,在省级、国家级权威大赛上,桂理工大的竞赛成绩和现场操控能力被专家评审称赞为“黑马横空出世”,令人记忆犹新。

  “作为一所西南民族地区的工科院校,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创造惊人的战绩,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多彩贵州网记者付亚尧竖起了大拇指。“在很多人眼中,西南边陲并不是科研创新成果的主产区。这支机器人战队作为是中国未来智能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强有力后备力量,更是桂林理工大学的骄傲。”来自西部大开发战略核心区的陕西西部网记者胡晋云也给予团队很高的评价。

  巾帼不让须眉 国赛金奖得主执着科研愿继续深造服务企业

  如果说桂林理工大学的机器人团队是技术男神,那么由凌亚萍等8人组成的学术科研战队则是不折不扣的“学霸女神”。在孵化中心,开朗爱笑的凌亚萍娇小可爱,楚楚动人的外表下竟然内心世界里住着一个女汉子。“搞科研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花拳绣腿亮亮相作罢。”凌亚萍一开口就显露出强大的气场。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影响下,凌亚萍和宿舍姐妹决定抱团组队接受挑战。从前期的学术研究方向的确定到中期的问卷调查、人企调研、数据分析,直到最后得出结论形成报告,整个流水线全程参与下来其实相当占用时间和精力。对于经验不足的姐妹花团队来说,一切都是在求索中校正前进的方向。

  凌亚萍的团队一致认为社会上的小微企业日益增多,但很少有专业的智库团队去关心这类企业的生存现状。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当下,小微企业很快也将面临大规模的转型升级。如果能通过团队的调研分析得出一些有利于该类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解决办法那将是一份无限荣光的社会实践活动。

  就这样,姐妹们相互帮衬,相互分享,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在规定的时间里聚焦地处西南省份的小微企业,并多次亲赴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工作。挑灯夜读查找资料、连续熬夜调整方案修改PTT已成为家常便饭,被企业请吃“闭门羹”时也能淡定接受另辟蹊径找解决办法。姐妹的感情在一次次的犀利观点碰撞下变得愈发牢固,最终姑娘们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处女作——《创新驱动视阈下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基于滇黔桂2003-2013年统计数据及1500份企业问卷的实证分析》孵化成功了。作品一举获得当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一等奖。

  当得知凌亚萍团队的实证分析报告得到了欠发达地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认可后,中新网记者王敏很是期待不久将来能看到姑娘们的作品走向市场,真正为小微企业提高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