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列表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创新教育培养人才

发布时间:2016-12-30 09:00:00来源:荆楚网

  荆楚网消息(记者 徐建平)如今,“一带一路”战略不断升级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愈发紧密。在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棕红色大楼里,智库专家如何紧随趋势,创新地培养人才,服务“走出去”企业,为部门机构提供政策咨询?12月27日,记者随采访团走进这幢“智库大楼”一探究竟。

采访团参观东盟学院“智库大楼”。记者 徐建平 摄

  “双院培养+小语种”创新模式让学生获益

  临近新年,当很多毕业生还为找工作发愁时,东盟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贺秋梅正安心准备毕业论文。毕业后她的去处尘埃落定:将赴泰国企业从事法务工作,月薪过万。能顺利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贺秋梅将其归因于在东盟学院两年来的学习。

  2014年,贺秋梅考入东盟学院,选择了诉讼法学(东盟方向)专业,主要研究泰国法律。在她看来,这里的学习模式和其他同学不太一样:上课穿梭在两个学院之间,一边在法学院研究法学,一边向东盟学院的老师学习泰语。贺秋梅说,不仅如此,学院在培养学生掌握方法论时,特别重视田野调查,她也有了机会参与到一些项目和调研当中。读研一时,在学院的帮助下,她和同学调查“出炉”关于跨境婚姻的报告还曾获“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刚毕业,就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贺秋梅认为,这和学院为她联系了到泰国5个月学习的机会“功不可没”。在泰国,贺秋梅更直观地了解了泰国当地的生活习俗、社会情况,泰语运用也更熟练,“用人单位正是看中了我的这些经历”。

  贺秋梅的学习经历正是东盟学院这些年一步步进行的教学创新。据东盟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晓强介绍,学院原来设有东盟研究、中国与东南亚文明、国际关系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近年来,想要“走出去”的企业不断增加,但对当地的法律、政策不熟悉,成为障碍。因此,既懂东盟国家当地语言,又熟悉当地情况,掌握政策、法规的人才尤为急需。2014年,为适应东盟市场需求,学院特别开设了诉讼法学(东盟方向)专业,与法学院一同培养研究生。加之深厚的积淀,东盟学院还开设了非通用语种课程,涵盖了泰国、越南、缅甸、印尼等主要东盟国家的语种,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国别的方向,可自由选择、学习。“专业方向+非通用语种”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会因语言问题裹足不前。

  在杨晓强看来,“走出去”除了语言,对东盟各国当地文化习俗的了解也非常重要。为了让课堂更接地气,学院不但聘请了熟悉东盟当地情况的老挝前司法部部长叶葆和、泰国清迈皇家大学王伟民教授、原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局长郑军健等研究院专家成为学院客座教授和硕导,还常请外籍专家、企业家前来讲座,深入介绍当地情况。讲座内容包罗万象,有企业家来谈到越南拍摄影视剧的有趣经历;也有东盟学者分析历史变迁;还有国际专家谈双边关系……讲座成为了学院的第二课堂。

  2014级国家关系专业的研究生李鸣说,在学习的两年期间,学院几乎每周都会举办讲座或高端学术会议,北大专家、国外青年学者常常是座上宾,所讲内容让同学受益匪浅。贺秋梅认为,学院所请来的讲座嘉宾分量都不轻,例如,曾邀请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的教授前来讲座,“这所学校在泰国相当于中国的北京大学”。

  欲建首个东盟法律数据库助力企业“走出去”

  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给广西企业带来了不少“东盟商机”。然而,因为对东盟投资环境不熟悉,企业时常在法律、政治、民族宗教等事务上面临困难和风险。在此背景下,中国—东盟研究中心承担起了企业“亲友团”的角色。

  今年7月,广西一家机械制造公司希望到泰国买地、建厂。由于对当地情况不熟悉,迟迟无法出手。于是,公司找到了中心的周喜梅教授。周喜梅通过联系泰国投资促进会、泰国工业不动产管理局,为其调查了购地办厂的整套流程,并指导公司签订土地购置合同。下一步,还将为公司进行尽职调查。此前,中心还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计量部门完成了东盟投资调研,协助他们“走出去”。

  为服务企业,中心正借助校内外资源,梳理东盟十国外商投资的法律制度,希望利用大数据助力他们走出去。记者见到,在中心的信息室里,“东盟信息平台”已搭建起来,并对采集到的东盟各国信息进行了专题分类。这些数据库针对企业和政府的直接需求进行建设。目前,信息平台上有6个数据库正在运转。其中之一便是东南亚法律法规数据库。据杨晓强介绍,现信息员已搜集了东盟十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下一步,将利用中心非通用语种的优势,对法律、法规进行翻译。工作完成后,这将成为国内第一个东盟法律法规数据库,也会是国内最全面的东盟法律法规数据库。有了法律数据库这个“武器”,以往本土企业“走出去”,对东盟国家法律、法规只能“窥一斑”而不能“见全身”的窘境将得到改善。

  不仅如此,中心还考虑到,广西的优势领域——农业及其产业化和东盟合作有很大前景,对此,基于东盟信息平台,中心还打造了中国东盟农业合作数据库。数据库包含了东盟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发展情况等内容,将来可供需要的企业、机构参考。

  “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不仅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学科交叉实现创新突破,建立学校、地方、企业及行业紧密结合的创新新模式。”广西民族大学校长谢尚果说。

  “文理搭配”新尝试智库分析更给力

  如今,在海外华人研究和东南亚研究专家、广西首批“八桂学者”庄国土的领军下,东盟学院除了培养人才,也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面向东盟的公共外交、文化外交政策措施的咨询机构和智库。

  东盟学院先后获批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培育基地(东盟研究中心)、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研究八桂学者科技创新平台等重点研究基地、平台。2011至2015年期间,学院先后递交数十篇咨询报告,获得了外交部、国务院侨办等部门的采用以及中央领导、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的正面批示。

  今年12月,东盟学院根据媒体报道,对印尼雅万高铁的热点问题做了综合分析,再次得到中央部门批示。而这次的分析报告,比以往的更快、更准。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信息平台。记者 徐建平 摄

  杨晓强告诉记者,这是学院在大数据运用上的“文理交叉”的一次新尝试。此次,学院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开发了一套系统。以往,对东盟热点问题的关注,全靠人工手动搜索,效率低,局限性大,时效性弱。合作后,一旦东盟有热点问题出现,学院提供关键词,依靠互联网技术,合作方负责抓取数据,学院再结合自身对非通用语种的优势,进行研究,从而快速掌握热点问题,完成对东南亚热点事件走向的判断,形成依靠大数据的分析,为机构和部门决策提供建议。这套系统的设立和运作,为学院发布东盟权威信息、开展学术交流、服务政府、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校主动对接社会需求,驱动学科不断创新,服务于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服务于中国东盟关系的全面发展,为推动民族大家庭的和谐共处、中国东南亚研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