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科技快报列表

体制机制创新 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成没有围墙的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4-08-20 09:20:30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张茜 廖志慧 通讯员郭洋 王作燕 实习生吴哲

  在武汉光谷生物创新园,有一排红白相间的弧形建筑,宛如巨人张开双臂,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

  这里,就是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

  “体制机制最新”,这是2009年研究院兴建之初,省市领导的高标准定位。

  5年时间过去了,这个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如何走出一条体制机制创新的崛起之路?

  研究院不养“科学家”

  一盆冷水浇来8000万元订单

  “产品才面市,就接到价值8000万元的订单。”昨日,武汉欧米嘉生物医药公司相关负责人刘成广直呼没想到。

  欧米嘉由三家高校研发团队与加拿大公司联合组建,产品瞄准高端原料药,去年底入驻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

  市场上,低含量DHA乙酯每公斤300元,高含量的每公斤8000元。该公司团队用国际首创工艺研制出高含量乙酯,但成本价就达每公斤8000多元。

  当他们沉浸在“国际首创”的喜悦中时,研究院领导泼了一盆冷水:成本价比卖价还高,这样的研发成果,市场价值在哪里?

  这盆冷水让研发团队瞬间冷静,并迅速调整思路,在“以前不屑于尝试的工艺”基础上创新,将成本成功降至3000元左右。

  欧米嘉研发方向的调整,并非个案。“追求最新、最先进、最高端,是实验室科研的要求,而‘最适用’才是企业家的要求。”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院士邓子新介绍,目前入驻的85家海内外团队,九成团队成员是长期泡在实验室的科学家,技术领先但市场意识薄弱,是大家的共性。

  为帮助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型,研究院要求入驻团队一律实行企业化独立运营,自负盈亏。

  “研究院不养‘科学家’,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才更有可能实现产业化。”邓子新表示。

  自降身价变身“店小二”

  一家超市引来100多家协议单位

  “您好,我们的细胞培养基急需滤瓶,超市能马上提供么?”研究院张晗蕊博士接到入驻企业武汉友芝友生物公司的求助电话,笑称“超市”无所不能。

  他们说的“超市”,是研究院投资建成的国内最完备的实验试剂耗材超市。目前,该超市内有961种试剂耗材,库存量达13000件。

  此前,省、市及东湖高新区投入近7亿元,建成6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配备了国内领先的大型仪器公共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服务。

  仪器虽然高端完备,但全国其他地方也有,武汉研究院服务平台还能有什么?该院常务副院长钱德平表示,既然要做好服务,那就做到极致。

  “很多实验需要少量试剂耗材,有些需要进口报关,等一两个月不说,卖方还只卖整件,用起来很不方便。而试剂耗材超市可以为长期合作企业提供及时的‘量贩’服务。”钱德平介绍,此举赢得了众多企业的青睐,超市运营不到一年,已为研究院招来了100多家国内外协议单位。

  “超市”是研究院为入驻企业提供极致服务的一个缩影。目前,研究院已专门成立管理公司,为每家入驻企业提供物业、后勤、投融资、成果转化、项目申报等“保姆式”服务。

  创新链撬动资金链

  一项科研成果的亿元风投路

  从一粒粒稻米中,可提取出用于治疗烧伤、肝腹水急需药品人血清白蛋白。最近,全球顶尖的“稻米造血”技术,让禾元生物成为关注焦点。

  作为最早入驻研究院的团队之一,禾元生物也是该院第一家获得亿元风投的企业。

  但众人艳羡的背后,禾元的亿元融资路,其实“有点艰辛”。

  2006年,武汉大学教授杨代常团队决心将“稻米造血”实现产业化,资金成为首要难题。禾元生物相关负责人李雪说,当时融资渠道相对比较少,项目融资异常艰难。

  2009年,杨代常团队入驻研究院,继续对该项目进行孵化,资金缺口再次困扰企业。

  研究院领导了解情况后,四处联系推介,引入多家金融机构与企业洽谈合作,禾元先后融资上亿元。

  “以研究院为载体,创造科技、产业、金融资源无缝对接新模式,已初见成效。”钱德平说,风投惧怕风险,但研究院在选择入驻企业时就已经把产业化风险过滤了一次。企业入驻后,研究院通过要素整合、研发创造等,打造创新价值链,为企业引来更多资金。

  目前,研究院已与一家企业签订“持股孵化”协议,以现金、管理服务费、平台免费使用等多种形式参股,预计年内持股孵化5家入驻企业。

  到2016年,研究院将培养5个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50个重大成果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外年服务次数达到5000人次。

  省领导多次寄语研究院:要建设成为湖北省承载和实现“中国生物梦”的舞台。

  此梦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