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新闻现场

齐鲁工业大学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科研+人才保持创新活力

发布时间:2018-05-15 12:24:42来源:荆楚网

  5月8日下午,由全国近40家重点新闻网站及山东本地主流媒体组成的2018全国网络媒体山东高校采风团走进齐鲁工业大学。

  荆楚网讯(记者 邹颖朝)山东是轻工业大省,造纸、生物发酵、玻璃陶瓷等相关产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今年2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这些传统产业全都列入了新旧动能转化的重点领域。作为山东省唯一的工业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经过与省科学院的整合后,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优势更加显现。5月8日下午,由全国近40家重点新闻网站及山东本地主流媒体组成的2018全国网络媒体山东高校采风团走进齐鲁工业大学,探究其保持科研创新活力背后的奥秘。

  齐鲁工业大学科研人员为记者们展示纸的制作过程

  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老树发新芽

  近几年,中国乃至全球造纸行业均进入了发展缓慢甚至是停滞期,市场低迷、需求不旺、经营困难、效益下降成为困扰全球造纸行业加快发展的难题。

  2017年国家发布《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山东省造纸原料瞬间短缺约500万吨。针对这一问题,齐鲁工业大学研发出了利用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机械浆,以解决我省造纸行业快速发展的原料瓶颈问题。

  “生物机械浆是由传统的高温高碱转向低温微碱或无碱的生物绿色制浆技术,纸浆得率在85%左右,纸浆的纤维质量优于废纸,与传统制浆方法相比,可节约磨浆能耗50%。”据学校老师薛玉介绍,“基于造纸过程的纤维原料高效利用技术”和“生物机械浆”的应用推广,将极大程度上解决我国造纸原料短缺问题,将引领相关产业技术升级革新,为传统造纸工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针对造纸行业上游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由齐鲁工业大学牵头建设的山东省轻工生物基产品清洁生产与炼制协同创新中心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主要手段,改革创新传统制浆造纸技术,自主研发了酶促磨浆技术、酶促消潜技术、酶助漂白技术、酶精制纸浆技术等一系列制浆造纸酶催化绿色技术,在降低国产木材原料磨浆能耗、减轻有毒物污染、稳定纸浆白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自2005年起,项目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便开始在晨鸣、太阳等重要的造纸企业推广应用。在2012~2014年期间,仅项目完成单位累计实现新增销售额130.1亿元,利润25.6亿元,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8月,由山东省轻工生物基产品清洁生产与炼制协同创新中心陈嘉川教授牵头申报的“基于造纸过程的纤维原料高效利用技术”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立项,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造纸产业的转型升级。

  发力高端装配核心科技 实现高效低耗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猛,汽车行业将越来越成熟,不论经济形势如何,高效率、高可靠性、低成本、低能耗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将是汽车行业的首选。

  在新能源汽车制造方面,齐鲁工业大学突破了先进动力系统、高性能车载能源系统以及高安全性整车集成等核心技术难题,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20 项,与中通汽车合作,形成年产2万辆新能源客车的示范产业园,成功推出系列化新能源车型 32 款,累计 18927 辆,运营区域涵盖国内 100 多个城市,合作项目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齐鲁工业大学研发的镁合金轻量化车身骨架样品获得2017国际镁业协会授予的“卓越变成镁合金产品大奖”,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与媒体的高度评价与肯定,开发的高性能镁合金挤压型材及其加工技术在电动客车车身轻量化领域推广应用,促进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和镁产业的发展,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冲压成型是汽车四大工艺之首,在汽车工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齐鲁工业大学数控装备与智能制造研究团队致力于冲压自动线高速化、智能化和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冲压自动线关键装备,研究海量新型传感器现场实时采集设备及工艺参数技术、多源大数据融合技术,开发汽车覆盖件智能、高速冲压自动化系统。该团队是济南市汽车覆盖件智能制造系统创新团队,相关领域已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而活塞则可以理解为是发动机的“中枢”。齐鲁工业大学团队针对汽车、船舶、工程机械等动力机械用活塞柔性生产需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活塞生产中合金调配、铸造、热处理、机加工、表面处理、包装等环节数据,应用实时采集技术、高效存储技术、异构数据集成技术等,开发能效管控软硬件系统,对活塞制造企业制造流程的关键参数进行全自动在线采集、分析和优化控制,实现高效、低耗生产。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科技智库

  为培养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高素质人才,齐鲁工业大学以科教融合为契机,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探索实施科教协同育人机制,以培养契合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首先,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对轻化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分子材料、生物工程等 20 个传统优势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实现高新技术与传统工科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争取到 2030 年培养 30000 名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

  其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科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选取 2-3 个专业的部分学生组成科教融合实验班,实行“3+1”“2+2”人才培养模式,即前 3 年(2 年)在教学学院进行基础课程学习,后 1 年(2 年)进入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等进行探究式的专业课学习及实践环节锻炼,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再次,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推动教师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探索综合性课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把握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自主终身学习、沟通协商能力和工程领导力。

  接下来,齐鲁工业大学根据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将大力引进美国、德国等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 2-3 个国际化示范学院,吸引中科院等知名院所和高校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争取到 2030 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00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