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通讯员 韦媛媛、董馨远 摄影 梅敏捷、陈润)“红安,我们来啦!”7月7日上午十点,一群大学生在抵达红安八里车站后兴奋的呐喊。他们就是来自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团委的“红色青春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根据省委教育部下发通知,该院今年暑期实践团队将开展抗日战争实践调研,到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等地寻访、学习、调研,访谈老兵、老战士、革命先辈。
在与红安县政府对接后,团队开始了此次寻访活动。首先来到的是刘绍君老人家。老人由于前些年中风卧病在床,所以大多数问题都是他的儿子刘先生回答的。据刘先生的介绍,老人家今年87岁高龄,在他13岁那年当兵参加抗日战争。因为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老人退伍后,逢年过节政府都会有人来探望。家里四世同堂,年轻的一代都外出打工了,平时只有花甲之年的二儿子在身边照料,也只有过年,家里几十口人才会聚在一起,大家张罗着帮忙贴春联、做年夜饭、陪着老人家过节,老人的晚年有家人的陪伴和政府的关怀,过的十分温馨。
离开刘老的家,队员们又去拜访了另一位老兵——张钧寿老人。相比起刘老,张老的身子骨则是硬朗很多,见到寻访的队员们,老人家乐呵呵地起身迎接,在回答队员们的问题时也是中气十足。老人家说,自己是1944年参的军,加入的是李先念的新四军。张老当年是给营长和连长做警卫员,战友们一起参加过抗日,感情很好。在部队转战陕北时,由于患病,张老留在了红安,后来定居下来。在土地改革时期,政府也给老人家分了房子,提到政府对待老兵的政策,张老是笑得合不拢嘴,他说这些年政府没有忘记他们这些老兵,过年过节有人来看他,平常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好。
在简单的休整后,队员们又到了老兵耿显金的家中,映入眼帘的是简单朴实的三层楼房,明亮的客厅里老人正在看报纸。一听说大家的来意,老人很开心地招呼大家坐下,开始了他的讲述。耿老很清楚地记得,自己是民国十三年(公历1924年)冬月十六日出生的,十几岁时跟着奶奶入党,同时加入了抗战的队伍,隶属新四军第五师。耿老那时给他的团长方印福(音译)做警卫员,“团长教会我很多东西,怎么拿枪,怎么瞄准,还有怎么做人。那时候穷,团长给我一口饱饭吃,告诉我人穷志不能穷。说咱们当兵不是为了打仗,是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
当说到曾在红安县永河镇发生过的大包围时,老人讲述得格外认真。那时军队中物资匮乏,军士们连着两天没有吃东西,但大家仍然严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硬是熬了过去。“退伍的那天,我们坐在一起听团长讲话,团长说,即使退伍了,也绝对不能做土匪,做两面派,要坚定地跟党走”。当队员问到老人还记不记得当时唱过的歌时,老人颤巍巍地站起来,双手打着拍子,唱着“好朋友,好朋友,好朋友在一起,好朋友在一起!”“共产党,一定要胜利!国共合作有希望!”反反复复念唱了好多次,唱完了,又慢慢地坐下来,仿佛是想起了多年前的那场分别,幽幽地叹了口气说,“那时候的几个老家伙,现在都不在咯——”为了缓解一下耿老的悲伤情绪,老人的家人拿出了荣誉勋章给老人戴上,队员们挽着再次展露笑容的老人一起合照。
临别时,老人问队员们多大了,听说队员们都是大学生,老人笑得很开心,并和队员们握手,枯瘦的双手握着却特别的有力,老人看着队员们的目光饱含期望,直到队员们走出了老人的家门,回头仍可见站在原处的老人望着大家,仿佛他仍是那个几十年前的警卫员,一路看着自己的祖国走向兴旺。
本次走访,实践队队员们深深感受到老兵无所畏惧、顽强不屈、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实践队队员雷业新说道,“本来以为会很枯燥无聊,因为有关红军长征的电影电视剧看了好多。但是今天亲身听老兵讲,还是被深深地感动了。感受到全民族奋起抗战的精神,感受先烈们为创造今日美好生活的不易。更从中汲取能量,牢记抗日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 编辑:韦媛媛、董馨远、梅敏捷、陈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