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因为学校规定的实习期和考研准备期及其他个人计划撞车,不少大学生便开始寻思“找关系”开实习证明。记者调查发现,60元就可在网上买到“实习证明”,店铺承诺盖公章,加价还可安排公司“回访不露馅”。然而记者追访所涉企业,工作人员称“毫不知情”。(7月23日 《北京青年报》)
对学生而言,社会实践是学生向“社会人”转身的重要预演。一方面社会实践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减少向职场过渡的成本,增强就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他也能增加同学的社会阅历,以便能更好的融入社会。然而,有这么多同学,居然把社会实践当成儿戏,网购“实习证明”,确实令人愤怒不已。
记者搜索“实习证明”,瞬间跳出了100多个相似服务的店铺,“实习证明”生意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剪灭这些灰色生意,让投机取巧者“偷鸡不成蚀把米”是应有之义。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该反思,“实习证明”何以沦为热门买卖?
显然,“实习证明”热卖,个别同学的投机心态是重要诱因。但“实习证明”有如此大的刚需,却不是个别同学的投机取巧,可以解释的。其实,“实习证明”火爆热卖,背后写满了学生的无奈。很多同学想参加社会实践,可学校却生硬地规定,只有在正式单位上班,才算社会实践。无奈只有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实习证明”;许多同学想进一步考验深造,没有强烈的实习欲望。可学校要求必须要有实习证明,否则无法毕业,同学会怎么办?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网购“实习证明”应付。
而部分高校的暧昧态度,也助长了网购“实习证明”的横行。“实习证明”打假,其实一点不难。多家公司声明:“肯定是假冒我们的章,公司有严格的用章要求,不是随随便便给人盖的。”可见,打一个回访电话,网购“实习证明”就会穿帮。可现实却是,部分高校对网购“实习证明”持暧昧态度,甚至明知是假的,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高校不肯拔掉这层“皇帝新装”, 网购“实习证明”能不火么?
实习“注水”,高校视而不见,表面上是放学生一马,其实却是高校自己在偷懒。教育部明确规定,“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可很多学校却降之束之高阁,任由学生自己闯荡。甚至对水利系的同学去钢厂实习,化工专业的学生去酒店见习等“跨界”实习,都予以放行。这不是高校懒惰的投名状么?
“实习证明”热卖,当拔掉高校实习管理的“皇帝新装”。 首先,高校要主动脱掉实习管理的“皇帝新装”。在学生的实践、实习上,投入更多精力。而不是全部撒手,放任学生自己“想办法”过关。更重要的是,主管部门要拔掉高校实习管理的“皇帝新装”。一方面,对网购“实习证明”等假实习,予以严惩,保护实习的严肃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高校实习管理的考核,倒逼学校在实践、实习上,投入更多精力,让学生的社会实践“脱假归真”!
稿源:荆楚网
作者:薛家明
(作者: 编辑:薛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