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首页大图

一盏“孤烛”照耀山村——走近保康乡村教师董朝兵

发布时间:2015-04-13 11:20:38来源:湖北日报

  图为:董朝兵在给孩子们上课。      

  图为:孩子们争着让董老师为自己添菜。

  图为:董朝兵带领孩子们上体育课。

  图为:蔬菜不够的时候,董朝兵用自家种的蔬菜贴补。

  图为:趁中午孩子们休息时间,董朝兵在办公室备课。

  文/记者 崔逾瑜 李玉麟 荆楚网记者 徐芳 通讯员 都正阳 王承鼎 杨韬 图/记者 王子毅

  校景:一名老师与十个娃

  前日深夜11时,记者在大雨中抵达保康。

  昨日清晨,深山放晴。

  从保康县城到黄堡镇大安教学点,54公里。车行山路,依山傍崖,弯多路险。

  足足“跑”了两小时,陡见山腰间一面五星红旗格外耀眼,我们知道,走近董老师了。

  果然,教室里,59岁的董朝兵正在上数学课。因清明节期间的强暴雨迫使7日停课,昨日补上。

  总共10个孩子,最大的8岁,最小的只有3岁半,分成学前班和一年级。

  教室里孩子们相背而坐,前后两块黑板。董朝兵先教3名一年级学生两位数加法,然后让学生们完成练习题。随后,他走到教室后方,切换到“学前”模式,教另外7名孩子10以内的算术。山村里没有幼儿园,董朝兵得负责“托管”这些学龄前儿童。

  大安教学点的前身是大安村小学。上世纪90年代末,大安村小学有120多名学生、数十位老师,如今只剩下“一名老师十个娃”。

  虽然只是一个教学点,却覆盖了周边吴家岭、椴树、贾角尖、碾子坪、三管石等5个村,否则孩子们上学需要到40公里外的黄堡镇中心学校。

  董朝兵既是校长,也是“全能”教师。说“全能”,因为他不仅要肩负语文、数学、图画、音乐、体育、思想品德等全部课程,还要“掌管”后勤,烧水做饭、打扫卫生,一人全包。

  “上课时,我是老师;下课后,我是菜农和炊事员。”董朝兵在学校屋后开荒,种上时令蔬菜。有时着实忙不过来,董朝兵的爱人伍天凤就从家里过来帮忙。

  昨日中午,伍天凤为孩子们炖了豇豆肉皮汤,还炒了木耳鸡蛋、豆芽、黄瓜等几道小菜。将菜盛好,伍天凤就匆匆赶回家,年近九旬的婆婆还需要照顾。一个来回,伍天凤须步行80分钟。

  董朝兵上完课,张罗着孩子们洗手、吃饭。饭后,孩子们玩耍去了,董朝兵洗好碗筷,一一放进消毒柜。闲下来,他喜欢搬把靠椅坐在太阳底下,看着孩子们追逐嬉戏,他说这时他会感到满足。

  山色渐暗,太阳西下,孩子们如小鸟归巢,四散而去,一天结束了。除了他,学校再无别人。“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备课、打扫完教室,只有望着对面的青山发呆了。”董朝兵苦笑。深夜,大山里没有灯火和喧嚣,静得有些可怕。“我是习惯了,不知未来的老师能否适应?”

  【旁白】 昨日从上午11时到下午4时,记者在董老师所在的大安教学点采访,特意留心了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屈指可数!这样的寂静让人不由生畏,是怎样的信念才能让一个人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如此寂寞?

  “孤烛”:一种负责与一份自责

  自1976年高中毕业从教以来,董朝兵守着这座大山,一守就是39年。

  尽管是个大男人,董朝兵照顾孩子们却比一些女教师还细心。

  在他简陋的办公室里,记者发现一些折叠整齐的小孩衣裤,这是家长送来、请他为孩子们换洗用的。

  由于学生年龄偏小,有的会尿裤子,为孩子们换洗衣裤是经常的事,“得像幼儿园的阿姨一样。”董朝兵说着自己也摇头笑起来。

  由于学校偏僻,赶上农忙时家长不能按时接孩子,尤其是下雨,不放心让老人家接送孩子,董朝兵就自己肩负起护送学生回家的责任。

  学校附近的龙潭河,是学生的必经之路,遇到涨水,他就得一个一个地背过去。

  教室年久失修、四处通风、到处漏雨。雨天,董朝兵就将孩子的桌椅搬到不滴水的地方,继续上课,待天一放晴赶紧修补。

  冬天,高山气温低,山里刺骨的寒风刮进教室,孩子们冷得根本没法上课,董朝兵就生几个火炉,让孩子们围着火炉上课。

  董朝兵常常一个人到附近山上砍柴,一次不小心,木柴弄伤右眼,由于工作原因没有及时治疗,淤血散不尽,落下了终身残疾。谈起这件事情,他只是淡淡地一带而过,没有听出怨言。

  学生突然生病,是董朝兵最担心的事情。一年冬天,一个学生突然肚子疼,由于没有交通工具,他背着孩子跑了5里路,才赶到村卫生室。孩子输上液后,放下心来的董朝兵才发现自己棉袄汗透了。“董老师就像孩子的家长一样,孩子交给他带,我们放心。”村民陈红兵说,他的儿子儿媳都在海南打工,家里只有他和老伴带着孙女生活。孙女已经3年没见到自己的父母了,却和董朝兵感情很深。每到春节,他和孙女一定要请董老师到家里喝酒。

  按当地习俗,过春节时,村民都会邀请最尊敬的人到家中喝酒,董朝兵是新年村里最忙碌的人之一。【旁白】 负责,是董朝兵提得最多的一个词,记者注意到,他说这词时都是谈如何对待学生,对待家长。但谈及自己年迈的母亲、操劳的妻子、疏于照顾的孩子,这个词就不提了。记者能够体会,在董朝兵的心里,他想说的应该是另外一个词:自责。不过,他并没有说出口,因为面对采访,他不愿过多提及私事。

  期盼:烛火能够相传

  黄堡镇,全省27个重点老区贫困乡镇之一。

  董朝兵从小目睹了父老乡亲目不识丁的痛苦:村里找不到一个记工员,无人能担任会计……因此,长大后当一名山村教师,用知识唤醒沉睡的山乡,是他一生的梦想。

  最令董朝兵自豪的是,39年的山村教师生涯,他教的2000多个孩子从村里走出了大山,其中不少考上了大学,有的当了老板,有的考上公务员,有的像他一样执起教鞭。今年46岁的吴家岭村村支书燕长山说:“我一家两代人都是董老师的学生,女儿现在已经在海外一家远洋邮轮上工作。”

  而每当看到因贫辍学的孩子们,董朝兵总是很痛心。他至今记得,1998年一名才上二年级的男孩,因为交不起100多元的学杂费,决定辍学回家。董朝兵爬了好几公里的山路,拍着胸脯向家长保证:“只要娃儿想读书,我来想办法!”

  所谓“办法”,就是自己替孩子掏钱。同样接受过他资助的还有黄堡镇庙坪村章勋平兄妹,董朝兵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点钱,资助他们读完义务教育。据黄堡镇中心学校教师宋天娥介绍,上世纪90年代,山村教学一般是“包班”,遇到孩子没钱读书,班主任作为担保人,先让孩子入学,“学期结束还拿不出钱,我就给垫上了。也不知道垫了几个学生。”董朝兵说。

  其实,资助过不少孩子的董朝兵家境并不殷实。做了26年的民办教师,到2002年才转为公办教师,收入最少的时候,他每个月仅有几十元工资,期间不得不靠爱人替人干活补贴家用。家住的土坯房,一到刮风,土块和千脚虫直往下落。唯一的儿子因为家境贫困做了上门女婿,说到这时,董朝兵面色微青,紧紧抿住嘴唇——在当下农村,这确实是一件有些尴尬的事情。

  尽管如此,董朝兵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在村里,凡是有知识、有见识的年轻人,都盖起了漂亮的楼房,过着比较体面的日子。

  还有一年多,董朝兵面临退休。“感谢党报关心,把我的心愿报道出来,不过请你们放心,只要我在一天,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我不会放弃!”【旁白】 看着董老师忙碌的身影,记者不禁也担心起来,如此现状,不知道还能不能盼来一位新老师?他是否也能像董老师这样全身心地扑在学校和孩子身上?他会留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