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时评列表

让自主探究插上灵动的翅膀

发布时间:2014-10-13 14:38:37来源:荆楚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已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能够自己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这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意义重大。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呢?

  一、异“想”天开——让学生飞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自己所想,不受别人思维的干扰,说自己的,不要人云亦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允许学生张扬个性,标新立异,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在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后,我让学生自己去异想天开:“我想发明(   )玻璃,它可以用来(     )。”结果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对语言和想象力进行训练,更是对知识的运用和发展力的训练。同样,在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让学生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家》为题作文,续编新的故事情节。学生大胆设想,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实践中得以激发和提高。

  二、“察言观色”——让学生善于发现

  例如,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对拔河比赛的场面进行片段描写,第一次习作时,大多数学生只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和谁进行拔河比赛。只有简单笼统的叙述,没有具体的描写,内容空洞无物。于是我让学生进行第二次观察,并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边看、边想、边议,要求观察后在小组内交流心得:(1)在比赛中,运动员的神态、姿势、动作等有哪些共同的或不同的特征?(2)哪位运动员特别引起了你的注意?他(她)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3)拉拉队员的表现怎样?赛场气氛如何?

  通过以上问题,指导学生运用变换视角,点面结合和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细致的观察,目的明确,任务具体。习作时学生有话说了,他们相互启发,原来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得到了补充、完善。不仅作文内容具体了,还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三、“妙手丹青”——让学生善于思考

  语文教学中,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来进行绘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就会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促使学生动手动脑,进入自主探究的境界。

  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当学生学习了兄妹俩听《月光曲》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用图画来呈现是怎样的画面?有哪些画面?学生借助皮鞋匠的联想,分别画出了“月光照耀下的平静的大海”“波涛汹涌的大海”。再通过思考交流:贝多芬的曲子开始是那样优美平静,为什么忽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

  四、“畅所欲言”——让学生学会表达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能够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

  如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时,我问学生:下阕写出了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在豆地里除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正在趴着剥莲蓬。三个儿子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每个人在小组内各抒己见,还有的同学拿着书在“指手划脚”、“激昂陈辞”(听不清在说什么)。有的说:从图上看,豆子地离家较远,大儿子却早早地来到地里除草。天气那么热,他累得满头大汗,也不肯歇息一下。大儿子那么勤劳,能吃苦。所以我们这一组喜欢他。有的说:我们这一小组认为二儿子最值得我们喜爱。因为,他没有哥哥力气大,所以没有去除草。但他在家里编织鸡笼子,然后挑到集市上去卖,贴补家用。你们看,他编的多认真啊!请大家想想,他小小年龄,要到河边割藤条,回来还要整理挑拣,才能用来编制鸡笼,他编制好的鸡笼第二天一大早还要早起挑到十几里远的集市上去卖。他多辛苦哇!还有的说:三儿子就没有可爱之处了吗?同学们听,溪头卧剥莲蓬。他虽然没有锄豆,也没有编制鸡笼,但他独自趴在小溪边剥莲蓬。这说明他很懂事,既没有缠着父母闹,也没有给哥哥捣乱,能自己玩自己的,真不简单!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对词句的理解,不仅使语文课上出了语文味,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角色,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就一定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者:张少波(作者系襄阳市迎旭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