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网讯 通讯员 席璐、丁锋
今年秋季,小学一年级成为科学课教学的起始年级。如何在一年级课堂中开展科学教学活动?如何优化科学的教学活动?教师们如何适应这一变化?这些问题都引发了教师们的思索。为了及时解决小学科学教师的一些困惑,以及实现今年秋季小学科学课程的平稳开设,8月29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邀请武汉市教科院小学科学教研员甘金福老师,湖北省第一届基础教育(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徐明教授在光谷第十五小学对全区科学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小学科学新课标、新教材培训。
首先,东湖高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培训管理办公室朱国斌主任进行训前动员,指出“新教材、新课标、新效果”,对全体参训学员提出了持续学习的要求。
上午9:00-12:00,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学教研员甘金福老师对新课标进行了题为《学习·实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充分解读。他的报告主旨有二,即“解读科学新课标”和“研究科学教学新方法”,分别从“前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低年级教学建议”与“课程目标”等方面,结合自身丰富的教研经验与实际生活经历,做出了一一解释与延伸,大家听后如醍醐灌顶,纷纷表示出强烈的学习诉求与动力。对于新课标中增加与精简的部分,甘老师也进行了详细的对比说明,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生动形象的课例片段,让老师们能够准确的把握新课标。此外,他还结合自己的深入思考,提出了实际教学与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需要改进之处,为广大一线科学教师指出了努力方向。
[学员感想]通过甘老师的解读,我明白了新课标与旧课标的不同,以及小学科学在小学阶段的重要地位。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科教育提出的纲领性文件,是教科书编写、课堂教学、教学评估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据。相比于旧课标,新课标在前言部分,增加了对科学素养内涵的描述。在课程性质方面,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实践性的、综合性的课程。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新课标将小学六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涵盖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小学科学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责任,特别是在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方面。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求真精神、进取精神、批判性思维等。
[学员感想] 新课标给出的科学素养的定义,全面且深刻。其中对于科学精神的描述可谓是面面俱到。课程性质方面,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其中“基础性”一词反映了科学的地位。目前,小学只有语文、数学和科学被称为基础性课程,由此可见科学的地位提高了。学校、老师和学生应该提高对科学的重视。课程理念方面,由六个变为四个,甘老师提出“教师再创造”,不要拘泥于教材,不要生搬硬套教材上的内容,要让每一节课都有生命力。课程设计思路方面,强调了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由于今年九月新增加了一年级科学,所以要按学段安排学习内容,提出课程目标。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提出不同的方案。由于小学科学专业要求不高,所以要以大概念统领学习内容。
下午1:50-5:00,省小学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明教授对一年级新教材进行了题为《明确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的剖析与阐述。她抛出了两大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并全程围绕这两大核心问题进行展开、深入。对于教学目标,她总结为“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及今年新增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大方面。对于教学过程,她凭借多年的经验凝练为“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阶段。这些内容之于青年教师,弥足珍贵。她的互动式教学课堂令人印象深刻,以观察、描述莲蓬而对比认识空气体现“观察法”的应用,以观察月相变化并画在纸上体现“实验法”的应用,让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并在动手与思考实践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领悟了教学过程实施的真义。紧接着,徐教授细致地分节解读了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单元内容与设计意图,令大家受益匪浅,为一年级新科学老师的课堂有趣、有效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员感想]徐老师的运用“制造法”进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徐老师为我们培训的教师展示了她所制造的纸火箭,然后带领我们分析作品的原理,接着讲解制造纸火箭的方法和步骤。听了徐老师的讲解后,老师们纷纷跃试,动手制造了自己的纸火箭。最后是展示的环节,教师们都在特定的装置下放飞了自己的纸火箭,感受到了制造的快乐。
伴随着新课标的印发与一年级新教材的使用,立足新起点,扬帆新方向,老师们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此次培训,为全区科学教师集中学习和研讨新课标、新教材搭建了平台,为打造更多生动、新型的优质课堂放飞了希望。
(作者: 编辑:席璐、丁锋)